一、表层问题:文中写了哪些“乐”?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信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文章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乐”的场景,层次丰富:
1. 山水之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是乐的起点,陶醉于琅琊山的美景。
2. 宴饮之乐: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食材就地取材,简单而丰盛,充满野趣。
3. 宾客之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宾客之间游戏、畅饮,气氛热烈欢腾。
4. 禽鸟之乐: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万物各得其乐,连禽鸟也享受山林之趣。
5. 民众之乐: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滁人游也”。百姓安居乐业,能来山中游玩,这是“乐”的社会基础,也是最让太守欣慰的景象。
6. 太守之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太守之乐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他既是所有“乐”的参与者,更是观察者和最高境界的体现者。
教学提示: 此问题可让学生分组寻找、归纳,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清晰展示“乐”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
二、深层问题:太守为什么说“人不知”他的快乐?
这个问题是通往文章内核的关键,引导学生探究欧阳修的精神世界。
答案要点: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太守的快乐与众不同,外人“不知”在于:
1. 快乐的层次不同: 众人的乐,是“随太守游”的浅层感官之乐(吃喝玩游)。而太守的乐,是“乐其乐”——以众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这是一种更高阶的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
2. 快乐的内涵不同: 太守的快乐背后,是一位儒家士大夫的政治理想——“与民同乐”。他看到滁州百姓生活安宁,能与自己同游,这证明了他作为地方官的治理是成功的。他的快乐源于这种政通人和的成就感。
3. 快乐的精神境界不同: 欧阳修此时被贬滁州,身处逆境。他的快乐,是一种主动的、清醒的自我排遣和精神超越。他并非忘记了痛苦,而是选择不与痛苦纠缠,将注意力转向山水和民生,在豁达中坚守初心。这种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在失意中寻得价值的态度,是普通人难以洞察和理解的。
教学提示: 此处必须引入“知人论世”,简要介绍欧阳修被贬的背景,引导学生对比“众人之乐”与“太守之乐”的本质区别,体会其“与民同乐”的政治胸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境。
---
三、迁移问题:这种快乐方式对我们处理挫折有何启示?
此问题旨在实现经典的现代转化,引导学生从欧阳修的智慧中汲取面对现实生活的力量。
答案要点:
欧阳修处理挫折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范本:
1. 转换视角,主动寻找新的意义: 挫折会让我们固着在“失去”的痛苦上。而欧阳修告诉我们,可以从“我还有些什么”、“我还能做些什么”的角度出发。他从中央高官被贬为地方官,却没有沉沦,而是积极治理滁州,发现山水之美、民众之乐,在新的岗位上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 融入集体,在共同体中获得慰藉: 痛苦容易让人自我封闭。而欧阳修的选择是走出去,与民同游、与宾同欢。在与他人的连接和互动中,个体的负面情绪得以疏解,并能从集体的快乐中获得正向能量。
3. 豁达包容,与生活达成和解: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一种半醉半醒的豁达人生态度。这启示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逆境,不必硬碰硬,可以尝试以一种更从容、更超脱的心态去接纳它,与之共存,并在其中发现乐趣。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智慧的柔韧。
4. 实现价值,是最高级的快乐: 最高级的快乐,往往来自于“被需要”和“创造价值”。欧阳修最大的快乐,是看到在自己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这启示我们,投身于一项有意义的事业,或为他人带来价值,是治愈自身挫折感的良方。
教学建议: 此环节可组织小组讨论或自由发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或所知事例(如运动员转型、创业者失败再起等)来谈启示,让古文智慧真正照进现实。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层层追问,学生完成了一次从“读懂文字”到“读透人心”再到“学以致用”的完整深度学习旅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