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假即将结束,开学在即之际,有幸收到闺蜜的邀约去参加一个“乡村之旅体验团”的活动。
本来不想去的,但架不住举办方的热情邀请,闺蜜作为专家去考核民宿景区的厕所,给评分的,我这算被顺带来蹭的。
01
其实都是冲着“雾溪人家”这个民宿名找到这儿的。
大清早天刚蒙蒙亮,雾就漫过了溪岸,刚好也漫过了前面阿婆的布鞋。
脚下这青石板路,是去年村里搞旅游才重修的,老石头的纹路还在,就是加了点防滑的小纹路,我跟着阿婆走,鞋底蹭着石板,哒哒的声儿,倒像在跟老日子打招呼似的。
平日里看到的是山上雾气缭绕,如今在这里雾从脚下弥漫上来的,似腾云驾雾的仙女一般。
阿婆挎着个竹编小篮子,篮边挂着块半旧的蓝布巾,角上还绣了个小小的“溪”字。
“这是我家妮子小时候给我绣的,那时候她才十岁,针脚歪歪扭扭的,现在倒成了非遗工坊的老师咯。”
她回头瞅见我,笑着问:“城里来的?来玩啊?”我赶紧点头,说就是想来看看大家说的“雾里藏着老手艺”的村子。
她干脆让我跟她一块儿走,伸手摸过芦苇丛时,露珠“嗒嗒”掉进篮子里:“这芦苇以前就编个席子铺炕,现在成了‘晨雾采苇’的体验项目。
前阵子有个城里小伙跟着学,编了个小筐子,非要给远在外地的奶奶寄回去,说让老人家看看‘咱老家的手艺’。”
我看着她掐芦苇的手,指关节有点粗,但特别灵活,没一会儿篮子里就攒了一小把,沾着的雾水溅到我手背上,凉丝丝的,还带着股草叶的清香味儿。
02
不知不觉中我俩来到溪边的小码头,我蹲在溪边玩着水,等待雾散日出,阿婆在洗衣裳。
皂角的淡香混着水汽飘过来。阿婆说这是后山上老皂角树结的,村里合作社收回去晒干,装在印着“雾溪人家”的布包里,好多游客都爱买回去当伴手礼。
“去年有个上海来的阿姨,买了十好几包,说要分给街坊邻居,还说‘这皂角洗东西香,比洗衣液安心’。”
她边揉衣服边指远处,雾里飘过来一艘乌篷船,是村里的“云溪泛舟”项目,船头的导游正指着岸边的稻草人,讲以前种稻子的老故事。
“那稻草人是村头老李编的,他年轻时是种稻能手,现在天天守着这片田,游客来问,他就讲‘以前怎么育秧、怎么插秧,哪块地的稻子最香’,说得比导游还带劲。”
阿婆说话慢悠悠的,我这才反应过来,乡村的美哪是封在老照片里的,就像这溪水,顺着日子往前流,也能流出新花样。
往田埂走的时候,阿婆顺手把稻草人歪了的草帽扶正——那草帽是村里手作工坊编的,帽檐上还绣着稻穗,昨天我在民宿大堂见过一样的,墙上还挂着村民编的苇帘、绣的布画呢。
“上个月有对小情侣来,照着这草帽编了俩小的,挂在包上当装饰,说‘这是雾溪的纪念’。”
路过“农耕体验区”,田边支着好几顶草帽,阿婆说今天要教游客种青菜,特意多掐了些芦苇,准备编几个小篮子给小孩装菜苗。
“上次有个城里的小朋友,种完菜非要把自己编的小篮子带走,说要回去装自己种的小番茄,还说‘下次还要来帮阿婆摘青菜’。”
我想起民宿老板说的,去年夏天民宿住得满满当当,好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村了,有的开民宿,有的当导游,连以前荒着的古戏台都在修,下个月还要办“雾溪丰收节”。
风里飘来桂花香,阿婆摘了几片桂叶塞我手里:“拿着回去泡茶,住民宿的客人都爱喝这个。前阵子有个老爷爷,喝了茶非要去后山看桂树,说‘这香味跟他老家的一模一样,想家了’。”
03
等太阳爬上山头,雾就开始往回缩了。我跟着阿婆往回走,看她弯腰扒拉“认养菜园”的青菜——城里人家交了钱,村里帮着种,菜熟了要么寄过去,要么等人家自己来摘。
“有个来自大城市里的家庭,认养了两垄地,每周末都开车来,带着孩子浇水、拔草,孩子说‘这菜比超市买的甜’,家长也说‘孩子在这儿能接地气,比在家玩手机强’。”
溪水里的云影散了,能看见水底的小石头,岸边“非遗编织体验”“农耕文化之旅”的木牌也露出来了。
阿婆的篮子晃悠着,里面的芦苇、青菜、桂叶,都是这村子里长出来的好东西,也是这村子能变热闹的法子。
写在最后
站在溪边回头看,雾早就散干净了,民宿的烟囱飘起了炊烟,远处传来游客的笑声。
这才明白,我来这儿哪儿是简单的乡村游啊,是想看看老手艺咋在现在的日子里活着,老风景咋能留住人,更想看看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小故事——是阿婆手里的苇编,是老李的稻草人,是小朋友的小篮子,把乡村的温度,传给了每一个来这儿的人。
原来乡村不是被忘了,而是被更多人看见后,慢慢长出了新的盼头。就像阿婆编的苇活,既带着老日子的样子,也编着这村子里,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有奔头的新光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