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精力管理金字塔模型的体能层和情绪层,这一次就来说说上面两层:注意力和意义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特别佩服多面手,什么事儿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就没有他做不了的。
这种多面手的能力源于我们原始社会环境。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周围的未知环境和危险时刻保持敏感度,这样才能有更好的生存下去。
而在现代社会,这种生存危险已很小了。我们面对的是如何更好的发展个人长板。要想更好发挥个人的长处。必须专注于一点,在一个行业深耕多少年,才会有所积累。专注成了我们发展的刚需。
而现代社会的海量信息,不断冲刷我们原始的大脑。那些是噪声?哪些信息?面对这些汹涌而来的信息,大脑窄窄的信号通道真的有点阻塞了。
如何鉴别出一条有用的信息?迅速的展开行动,并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一直专注下去。对现代人来说真的是一个难题。
不管是时间管理还是精力管理,高效的使用我们的专注力才是关键中关键。
一个人看似能处理事情,=又多又快,有可能是一种低层次的勤奋,和高效人生是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也可能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如何区分这两种情况呢?
我们的大脑有两类输出,一类是事务性和应付性的输出,另一类是系统性创造性输出。
第1类的输出为日常所需,大脑处在舒适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买米、买面。出去和朋友约会、游玩。都属这一类。
第2类输出,是我们创造性的工作,大脑处在学习区。就像写一篇文章,打磨一个课程,完善一个发明创造。这个事情做成的话,会产生长远的价值输出。也就是李笑来所说的睡后收入。但这个工作的需要人的大脑十分专注,而且长时间的专注。
我们如何让大脑改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原始习惯。拥有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专注力呢,训练的方法有三个:
设定尽可能清晰的目标
给大脑加一个外挂,把碎片信息外包出去
把最好的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情
关于设定清晰目标的事,我们就这儿不多说了,前面有很多的论述。给大脑加一个外挂,把碎片信息外包出去,减轻大脑的负担,这就要多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了。
我们的大脑是用来计算的,相当于大计算机的内存。但是我们常常把它当做硬盘来使用,这是一种低效使用大脑的习惯,必须改正。关于这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手机APP来减轻我们大量记忆负担。把需要记忆的东西外包出去。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也可以加入赋能董事局局长的外挂大脑训练营。
把最好的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在一天中大脑最清醒的时候,去思考最烧脑的问题。把大脑的神经沟回加深一点。让神经元建立更多的连接。等你把这些习惯养成,做好思考的训练以后。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灵感和机会的到来吧!
如果你能真正改掉分心这种习惯,每天锁定自己,在一定时间,通过仪式感进入心流状态,就可以高效的处理复杂而困难的事情。
在我们小学时侯,上课的时间是以45分钟为一个阶段,然后是课间休息10分钟。而我们出来工作后,就把这个节奏给扔掉了。当然也有对这种学校教育骨子里的反抗,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精力通常也是聚焦45分钟。它不是一个线性持续的输出,而是像一个脉冲短跑式的输出。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学习、游戏中。这45分钟的节奏,还是要保持的。好的习惯不能随随便便丢掉啊!
精力管理的顶层,说的是意义感,我们小时候也一直在说,做一个事情要有意义。那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每个人有不同的定义。特雷莎修女认为帮助别人有意义。而卡尔萨根认为寻找地外文明有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认为活着才有意义。
对加入007的战友来说,有的人认为去南极才有意义。有人认为每天的日更有意义。也有人认为真正出一本书,产生睡后收入才有意义。一棵树不会有一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在从自己的角度上,阐述自己心目中的意义。
对我们许多普普通通的人来说。理想和现实的鸿沟永远存在。能达成自己的理想,登上人生金字塔顶顶端的人毕竟是少数。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寻找的过程。
一个人最幸运的,是在年富力强时候,找到了自己愿意一辈子为之努力的事业。如果你还在寻找意义的道路上彷徨,那就要抓紧一点时间,人生苦短。
在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在007打卡已经有300天了。时间过得真快呀!
本文灵感来自得到精品课,张遇升的《如何成为精力管理的高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