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散文易学而难工,骈文难学而易工。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小令易学而难工,长调难学而易工。”这反映了散文虽然容易入门,但要想达到高水准却颇具挑战。
王国维认为“散文易学而难工”,核心原因在于:
易学:散文形式自由,不似诗词受格律、对仗等严格限制,入门门槛较低,普通人可轻松尝试。
难工之处,在于需融合思想深度(表达独到见解)、文字功底(语言精炼且生动)与结构逻辑(条理清晰,首尾连贯),这三者相辅相成,极难一蹴而就,需经年累月的积累与精心打磨。
王国维的这一观点强调了散文“看似容易,实则精深”的艺术特性。
如何写好散文?
写散文取胜的关键在于以真诚打动人心,以质感传递力量,核心要素包括:
一是真挚的情感与思想
情感共鸣是散文的灵魂,需以真实经历或深刻感悟触动读者心弦;作者需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经历愈丰富,感受愈深刻,方能写出触动人心的佳作。诚然,人生无法亲历所有,但应尽量拓宽视野,丰富经历,因为不同的经历,将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与深度。即便未曾亲身经历,亦要挖掘内心最深刻的感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思想深度:透过日常细节提炼独特观点,避免浮于表面的抒情。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要多看看,深入看看,不要被现象所迷惑,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善于总结,要善于提炼,要有足够的思想深度,深度决定高度。
二是独特的语言质感
精准用词:用具体意象替代抽象表达,更具画面感。要做到精准用词,要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精准用词需经多次推敲与修改,方能达成。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
节奏与韵律:虽无需押韵,但句式长短相间、平仄相谐,自能增添阅读之美。必要的对仗是需要的,这有利于记忆,增强文章美感,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三是巧妙的结构设计
形散神不散:看似松散的素材由一条主线(如情感、时间、主题)串联。散而不乱,乱而不散,文章的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让文章结构环环相扣。
留白与克制之道,在于避免冗长铺陈,以“不写之写”激发读者无限遐想。想象力,是文章的魅力所在,要留出读者思考的空间,留出读者想象的空间,让文章更有吸引力。文,贵在简;词,贵在精,语,贵在美。
四是细节的穿透力
具象化场景:聚焦独特细节,让抽象情感落地。细节,乃成败之钥,优劣之分野,能如惊雷般震撼人心,亦能温柔地触动读者心弦。
五是风格的辨识度
个性化表达:让文字自带作者的“气质烙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的最真实的写照,要写出“自我”,要表达“自我”,要通过文章,尽情释放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立场、观点、方法。
散文的“胜”不在技巧堆砌,而在能否让读者透过文字看见作者的灵魂——是真诚的“我手写我心”,而非刻意的“为文造情”。
基于我个人的写作探索,写好散文需留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散而不乱,散文要有明确的主题。无论采用何种结构或叙述方式,散文都必须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是文章的灵魂所在,确保读者能够充分理解作者的意图。鲜明的主题,让人印象深刻,容易受到作者的感染,
第二,要全力倾注作者的情感体验。这些文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淌,而不是一些华丽辞藻的堆砌,要写出自我的真实情感;这些文字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而不是脱离事实的浮夸,无论是对场景的描绘,或是对人物的写作,都要客观、流畅;这些文字是对美好新生活的热烈呼唤,而非平淡生活的简单叙述,是对大自然之美的深情颂扬,而非对自然规律的轻视与忽视;这些文学是对落后、腐朽的有力批判,而不是对其无原则的宽容。通过这些散文,要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第三,要有一定的对仗,语言简洁而优美。尽管散文无需拘泥于严格的格律与对仗,但若能在结构与语境中巧妙融入对仗之美,用词更加考究,则这些散文定能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更易流传于世,成为备受喜爱的佳作。
经典永流传,精美的散文被人们所喜爱,被引用,被歌颂,从而千古流传。
庄子、司马迁、韩愈、柳宗元、苏轼、张岱、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钱钟书、季羡林、沈从文、汪曾祺、余光中、迟子建、史铁生等,都是一些在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虽为诗歌,但常被归入散文式抒情范畴。
这篇诗以轻盈的笔触描绘爱与希望,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为“四月天里的云烟”“梁间呢喃的燕”等意象,语言华美灵动,被誉为“民国最美情诗”。
以真挚情感为墨,生动语言为笔,流畅笔调为引,书写最佳文字,镌刻美好记忆,此乃散文创作之真谛,无需过分拘泥形式。
2025.4.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