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更文800字点赞
苏传札记(8)老苏的风骨

苏传札记(8)老苏的风骨

作者: 晏然 | 来源:发表于2022-08-15 11:06 被阅读0次

有人说,苏洵一官难求。

那是因为,他求的不是官,是理想。

嘉佑三年,经欧阳修推荐,中书省召苏洵赴京试策论,老苏上书称病请辞,并指出朝廷在用人方面的缺失和改进的建议。他不满于朝廷“试而后用”,认为自己年满五十还要奔赴万里应试,会被天下文人笑话。

半年后,朝廷召命再下,苏洵再辞,并上书欧阳解释请辞原因。

嘉祐五年二月,老苏一家到达汴京,租住在西冈。苏轼、苏辙参加吏部“流内铨”考试。授县主簿,从九品,皆辞不赴。

八月,在欧阳修的大力斡旋之下,苏洵被任命为试校书郎。秘书省校书郎,从八品,是士大夫间所最看重的清职,几乎没有不试而任的。苏洵以布衣召用,不试而任,可以说是非常的恩遇。老苏还是辞而不就,因为他年岁已大,不堪做一个“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的仆隶。

当时,王安石在京中颇有名气。欧阳修劝苏洵与王结交,苏洵说:“我知道这个人,凡是不近人情者,很少有不为天下之患的。”

关于王安石不近人情,有个故事。司马光与王安石同为群牧司判官时,包拯是他们的顶头上司。有一次,包拯邀他们赏花喝酒,司马光素来不喜欢喝酒,碍于主人的情面,只好勉强干杯,而王安石始终滴酒不沾,包拯也不能勉强。(断案的包公、砸缸的司马光、变法的王安石一起赏花喝酒,有没有点穿越的感觉?其实他们是同时代人。)

嘉佑六年,苏洵致函韩琦(时任丞相),声明请辞试校书郎的原因,并有求官之意。在欧阳修和韩琦的举荐下,苏洵得除霸州文安县主簿,命同编纂礼书。

不久,欧阳修出任参知政事(副相),兼任提举太常修礼的工作。请诏命苏洵去礼院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

苏洵对人性的认识,大概趋近于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有惜生、好逸、安常、知耻等各种性情,需用儒学之礼、乐、诗、易来教化控制。治礼书这个工作,适合苏洵的政治理想,于是他欣然接受。

编修礼书,苏洵主张:“遇事而记之,不择善恶,详其曲折,而使后世得知,善恶自著。”(《嘉祐集·议修礼书状》)

当时朝廷有一部分人,认为应当将上面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掩饰过去,无需记录。苏洵不听,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即记录事情原原本本的样子,让后世来评价。

五年后,《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

相关文章

  • 苏传札记(8)老苏的风骨

    有人说,苏洵一官难求。 那是因为,他求的不是官,是理想。 嘉佑三年,经欧阳修推荐,中书省召苏洵赴京试策论,老苏上书...

  • 苏传札记(4):老苏家的伯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姜子牙如果没等到周文王,也许只是河边一钓叟;诸葛亮若是没遇着刘...

  • 苏传札记(2):苏洵

    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带来的巨大社会灾难,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延续了后周郭威和柴荣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

  • 苏传札记(5):登科

    老苏喜忧参半。 喜的是两个儿子同榜应试及第,忧的是自己一大把年纪了,还没混上个一官半职。 对于自尊心极强的老苏来说...

  • 苏传札记(7):南行

    嘉祐四年十月,程夫人丧期过后,三苏父子携两位少夫人自眉州入嘉陵江,乘船而行,水路一千六百八十余里,途径十一郡、三十...

  • 苏传札记(1):蜀地

    宋人治蜀,一直采取高压政策,蜀人普遍怀有反抗心理,形成不合作的态度。史书说蜀人不好出仕。事实上,北宋时期,七十二位...

  • 【北方有佳人,倾国又倾城】

    世人皆传“苏家有女,名倾城,名如其颜,倾城又倾国。” 她是苏家嫡出之女,因倾城之貌,自幼提亲之人不断。 只是,苏老...

  • 老苏

    老苏是我家邻居,他住在四排小楼的第三排最里面。 老苏好酒。据我爸说,二十多岁时他们在一个厂,老苏几乎每天都喊着大伙...

  • 苏传札记(10):食蓼少年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苏东坡新传》……第一章。这大概是我长这么大,除了物理教科书之外,读得最慢的一本书了...

  • 苏传札记(3):“轼”之由来

    俗话说,三岁看八十。但凡天才,自小就会露出一些端倪。苏轼七岁开始读书,十岁已能拿笔做文章。往往语出惊人,令长辈名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传札记(8)老苏的风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tk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