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寿司这件事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不光是寿司,就连日本的回转寿司在中国城市的各种地下百货或者商场娱乐中心等地也是司空见惯。
对寿司这种文化的解说,不论是从纵向的剖析还是历史的演变,甚至是地域的差异(韩国和日本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学者可以给出一箩筐的专业解答。
而我,今天则是要聊聊吃寿司者和寿司服务提供者的心态问题。

日本有一种寿司叫做“立ち食い寿司”(タチグイズシ)。顾名思义,字如面意,“站着吃的寿司”。
我只能给出一个评价,差不多的店的话,真的好吃到哭。
image是这样的。

拿我自己的经验来说,首先排队进店,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等待被服务。当进店站在自己被安排的位置上的那一刻,仿佛脚光灯的开关被拉起,尽管没有观众,也有赤裸被看透的感觉。
紧接着,站在“板前”的职业寿司师傅,用他职业的惯性、性冷淡的眼神、不屑一顾的话语问你要什么order,我X了,我TM觉得位置反了,这TM还是日本服务吗?!
就是这样,我竟然每次都忍了!还“屡虐不爽”呢!
因为接着“被歧视”后,我发现这种感觉还不错!因为“被歧视”的不止我一个人,周围无论国籍和肤色,他们都是一个态度。
职业寿司师傅,专业术语应该叫做“匠人”。他们站在“板前”,我们对着板子站。在极度地周身不自在的状况下,我可以顺势观赏他们优美的职业素养—如何用巧手切材料,如何舞动拇指、以及调动剩余的指头配合拇指,制作成垂涎欲滴的寿司,是一场微型的视觉享受。
当这一切具有美感的动作最终转化成递到自己面前的美味时,再多的冷淡都是身外物;如果师傅在递的同时还用低沉而sexy的声音追问你一句“要不要芥末”(ワサビ抜き),我觉得之前的“被歧视”完全可以扔掉!

吃着不同于回转寿司和普通快餐寿司的made by匠人的寿司,那种感觉就是应该和被冷淡对待相呼应!
因为这时的脑神经已经被肥美的三文鱼和金枪鱼红肉所占据,配上现磨的山葵和酱油的神奇结合,不要怀疑,眼泪已经斟满眼眶。
而在order和order之间的闲暇,还可以用余光斜视下周围和你一起站着的人。好似大家都在舞台上一起表演,你看看我,我瞅瞅你,来吧,让我们一起彼此腻歪着吧,看谁是周身最不自在的那个!

通过周身的打量,你可以体会到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近距离的人是什么装扮,甚至猜测对方的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职业、喜欢的寿司品种、以及今天有没有会小三(偷笑)。反过来,自己旁边的对方,应该也会怀揣着一样的疑问和态度,早已把自己看个通透。如果状态好,和同食者不巧四目相对了,假装没有看见对方一划而过或者相视而笑,这样的操作也是可以有的。

玩笑归玩笑,其实这些更是一种无言意义上的交流。
这时如果把镜头再切换给我们的匠人,他们会恰到好处地暗示你,这一单order好了,同志你该进餐了。也没有什么谄媚的服务态度,还是冷酷到sexy的样子。而我们却已经完成了最核心目标的交流。
最后,我会根据胃部带给大脑的指示适时结束我们的服务关系。虽然直到结账为止,整个人的感觉还是异常不自在的,超级紧张的,但是踏出店门的那一瞬间,我贱贱地告诉自己:我TM还会再来!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出入这种寿司店我的紧张是我的个性所致,甚至羞于分享给朋友。直到前两天我看了一篇学术论文,竟然真的有知名学校研究这种服务模式。
这简直是饥饿营销的典范好吗?
也是可以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的服务和交流模式。
其实这也跟生活中存在的个人营销范本是一个道理,只是真的要做到“今天我对你爱答不理,明天你依旧高攀不起”的应有品质,这种紧张感顾客才会在每次享受服务时真正地获取到。
原来站着吃寿司真的不只有我一个人会紧张,你们要不要也试试呢?
原创文章,禁止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转载。
我是大嫣儿妈咪,我在简书等你,欢迎一起提高思维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