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有一个观点,叫“吃亏是福”,主张人要不怕吃亏,甚至还要主动吃亏。
如果讲原理,这是因为有舍才有得,先舍后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财富其实是来源于布施,就是将金钱、实物布散分享给别人,就好像我们往银行里存钱,存的越多,取出来的才会越多,没存过自然取不出来。
十多年前听“生命智慧”课程的时候,亿万富翁张选总裁讲过他的经历,他非常喜欢“布施”,不仅吃饭抢着买单,而且回到老家,还会挨家挨户给村里的老人们送钱,学了传统文化之后,他就更加愿意做“吃亏”的事情了,所以他的财富越来越多。
在《30岁人生开挂7步法》这本书中,作者也提出了这个观点,逆行者的“工具箱”中第一个就是“付出者理论——逆行者得一给二”。
作者给自己立了一条铁律:白赚的钱,一定要拿出10%还给对方。仅仅能做到这一条就非常不一般了,因为人性是贪婪的,到手的钱要拿出十分之一给别人,是要战胜自己的贪欲的。
作者也说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打钱的时候他也会心疼,但他知道这种心理是在本能操控下产生的,所以他会想尽办法战胜这种心理。结果就是:周围的人会被他感动,以后如果有好的机会,会想着优先考虑他。
作者也提到了,他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他是否经常请客吃饭,这和张选总裁讲的不谋而合。请客吃饭是用短期损失来换取长期利益的行为,只有具备长远眼光,不计较眼前得失的“逆行者”才可以做到,他们此时的“小舍”必将换来将来的“大得”。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一书中,把人分为了三种:付出者(Giver)、获取者(Taker)和互利者(Matcher)。生活中最多的是互利者,也就是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吧,他们会计算自己的付出和收益,不会多付出一点;获取者也有一些,这类人只想索取,不想付出;最少的应该就是付出者了,他们会毫不吝啬地给予别人自己所有的金钱、知识、技能等。
或许我们会觉得,付出者会是最穷的吧,而事实上,付出者也会是最富有的。
我想到付出者的代表,就是一些高僧大德,他们从不把金钱据为己有,可以说他们是身无分文的,但是当他们需要的时候,就会有人把钱送到他们手中,他们也从来不缺钱。
就好比我们手里攥着一块金币,如果我们不伸开手,把它放下,我们就无法再拿取更多的金币。
我们要把自己看成是物质财富的使用者,而不是所有者,当我们允许金钱像流水一样流动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富翁。
所以,我们需要战胜自己的动物本能,把“吃亏”变成下意识,诚心诚意地付出,财富才会源源不断流向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