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农业专业的实习报告里,指导老师用红笔圈出这句话:“你就是不合格的桃农。” 那时我蹲在桃园泥地里,看着被蚜虫啃出孔洞的桃叶,忽然明白课本上的“科学种植”从来不是简单的理论复述。
实习基地的老周师傅是个沉默的桃农,皮肤像老树皮一样粗糙。刚到桃园时,我带着《果树栽培学》的笔记,自信满满地给桃树剪枝,按照书本上的“疏枝要留30度夹角”操作,结果剪完的枝条东倒西歪。老周师傅没说话,只是拿起剪刀重新修剪,他的动作没有章法却精准利落,留下的枝条都朝着阳光生长的方向。
真正的考验在病虫害防治季。我坚持用课本上推荐的广谱杀虫剂,按比例稀释后均匀喷洒,可没过几天,桃树上还是出现了红蜘蛛。老周师傅蹲在树下观察许久,指着叶片背面的虫卵说:“不同虫子要不同药,这时候喷这个,没用。”他从仓库里拿出针对性的生物农药,又教我如何根据虫眼密度调整用量。我才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虫情识别都没做好,更别提灵活用药了。
浇水环节的挫败让我彻底认清差距。课本说“每周浇水一次,每次浇透”,我严格执行,却导致几棵桃树根部腐烂。老周师傅扒开泥土,指着发黑的根系叹气:“你看这土,下雨天刚涝过,再浇不就烂根了?得看土的干湿,不是看日历。”他教我用手指插入土壤五厘米判断湿度,还说不同树龄的桃树需水量也不同,幼树要少浇勤浇,结果树要见干见湿。
实习结束那天,我看着自己负责的桃树枝叶稀疏,而老周师傅的桃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桃子。指导老师的评语虽然刺耳,却点醒了我:农业不是纸上谈兵,合格的桃农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是对土地的敬畏、对作物的观察,以及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的智慧。
那句“不合格的桃农”成了我实习报告里最深刻的注脚。它让我明白,任何专业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打磨,只有把书本知识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