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204)
原文: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书中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宣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我的感悟:
《论语》最后一篇叫“尧曰”,共三章,我只想谈《论语》的收官之言,作为第一遍复习的结尾。
孔子在这里谈到“君子三知”,即作为一个君子,一定要知道如下三点:
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富贵、寿命、儿女、功名等等都有个定数,这叫命。命由天定,再努力也没有办法改变。我则不这么认为。
实际上,很多事物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你接受这个随机性就是“知命”。
樊登老师讲,有个成语叫“乐天知命”,说明“知命”与快乐相联系,如果一个人不知命,意味着不知道边界,不尊重自然,不相信随机性,就会活得特别累,无法乐天地生活。
不知命的人,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他的欲望大,要得多,事实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于是,他不能接受,痛苦就多。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个丹中尉,在越战中失去双腿被阿甘救了下来,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军人的骄傲和尊严尽失,无法接受失去双腿的命运,自暴自弃,骂上帝、骂国家,骂社会,骂救了自己的阿甘,一直生活在痛苦与愤怒中,这就是“不知命”,所以他活的不开心。
阿甘为实现牺牲战友的遗愿,倾尽所有买一首轮船,他带着丹中尉捕虾,偶遇雷电狂风,眼看阿甘要与轮船共亡,丹中尉热血沸腾,像战士一样毫无畏惧地爬上桅杆的顶端,与阿甘一起对抗暴风骤雨,保着了轮船。丹中尉从此找到了自信,开始了快乐的生活。阿甘说:“我想,他跟上帝已经讲和了。”
丹中尉与上帝讲和,实际上是接受了随机性,和自己和解,心内平和,踏下心来工作,不与自己较劲,不与别人攀比,不再怨天尤人,就是“知命”。
要想活得开心,欲望肯定要有,努力去做、去争取,得不到,也无所谓,懂得“尽人事听天命”的道理,努力的过程便享受到了快乐。你看苏轼,官场得意时,“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豪放不羁、豪情壮志、志在千里;失意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畏挫折,心态平和,锦帽貂裘的贵族生活咱豪情万丈,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样洒脱、从容、镇定、达观。这就是知命君子之风。
知命,是与自己和解,快乐着。
二.“不知礼,无以立也。”
礼,是道德、法律、规章制度等规则;立,就是立身处世。
人生在世,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而合作需要规则。只有懂规矩、守规则,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合作才能为继。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知礼方能立身处世。
所以,知礼,是与他人和解,幸福着。
三.“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言: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辨别其是非善恶。
如果不会分辨别人的言语,听不懂人家的弦外之音,你就无法判断了解他人。
这是我的弱项。别说弦外之音了,就是弦内之音,有时候我也听不懂。
孔子前边讲过要看穿一个人,必须“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看他做事的方法,观察他做事的动机,了解他的生活方式。把这三个角度看明白了,他就躲无可躲,藏无可藏。
现在孔子教我们要通过语言沟通认识人、判断人。有些人言为心生,有些人口是心非,有些人半吐半咽,有些人指桑骂槐,有些人指鹿为马……还真不好辨。
其实,我认为孔子是要求后人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
知言,终身学习,追梦不止,成长着。
《论语》的结尾落在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必须知命,与自己和解;知礼,与他人和解;知言,终身学习,做个高尚的文化人。这正照应了《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整部论语,孔子都在教我们要做个君子,做个成长中的好人,唯一的途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不亦乐乎”。
一本《论语》读成这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