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兄是谁,是我师兄,早年一起求学,同一个宿舍,我去报到的时候已经开学了,同年级的宿舍都没有了,宿管就把我塞进高年级的宿舍,整个宿舍就两个同年级的同学,其他八九人,全部都是师兄。
二师兄初印象是什么样子的。不肥不瘦,不高不矮,中分头发,很长,每天起床会坐在宿舍的床上,拿着一个绿色的小圆镜,再拿一把梳子不停地摆弄他的头发。
在宿舍里听说过他的传说,他和大师兄以及三师兄是拜把子的兄弟,烧过香拜过天地的,所以他们是最铁的哥们。我跟二师兄同宿舍,跟他混得比较熟,后来也跟他们这个小团体一起玩耍了。
论读书,大师兄好像还比较认真,二师兄和三师兄基本上都不怎么读书——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故事,初中三年,他们都玩了两年半,只剩最后一学期,他们才开始认真复习,而就用一学期的时间他们学完了别人三年的课程,并且全部都考上了区里的重点高中。
他们带着这样一个故事来到高中,也带着这样的学习经验来到高中,在他们看来,可能学习其实是一件并不太艰难的事,他们会按初中的经验来,先轻轻松松地玩上两年再说吧。
高三的时候,可以看出来他们是真的在很认真地复习了,甚至是拼了命的复习了,奈何科目多任务重,最后高考的结果都不甚理想。
多少小伙伴是上一轮牛市进场的,我就是。似乎每一轮牛市都会产生一个巨大的虹吸效应,把全社会上的资金都往里吸,把新一代的韭菜也都带进来,是的,我就是上一轮的韭菜。
我里2015年的4月入的市,彼时的上证指数应该是4300多点,而后面发生的事情小伙伴们应该都记得,6月见到了5178,然后就是一轮又一轮的无尽折磨。二师兄入市,比我迟了个一年半载左右吧,至少是在那一轮疯狂的崩塌了之后才进来的,起点不同,也许所走的路也就不尽相同。
那时候有一个学习股票知识的App,确实是学到东西的,虽然那个平台后来也完全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大部分关于股票的认知与知识,都是从那个App里学习来的。二师兄入市的时候问我怎么炒,我那时候哪懂得怎么炒呀,我就向他推荐了那个App,我说,先把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一遍,咱再看后面怎么办吧。
那时候的二师兄,就开始了他的自学之旅。可能因为高中的学习经验又带来了新的认知吧,二师兄这次学得很快,当时那个App里有老师在卖学习课程,二师兄倒是不再犹豫,直接交了学费,去了另一个城市去上了几天课,而后回来。我问他,感受怎样,他说好像也没怎样,就跟在家看视频差不多,好像也没有多少新的干货。
那几年市场一直在探底,所以大部分的小伙伴的效益似乎都不怎么样,二师兄学成归来之后,做了几波很让人惊艳的操作,之后他的表现一直非常稳健,大概是我所知道的所有参与交易的小伙伴里最稳健的一位了。
前阵子我跟另一个朋友在探讨如何能够控制住回撤。
我一直有一个理论是,不要管那种上涨形态的市场小伙伴们会做得如何,大概率所有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里基本上都是赚钱的,只是赚得多,或者少而已。真正拉开差异的,其实是在回撤的时候,真正的高手在回撤的时候可以做到尽量少的回撤,而控制不好的小伙伴有可能一波上去赚得盆满钵满,但是行情稍一回档,又全部吐了回去,这才是最终拉开账户效益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控制不住回撤,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每次都只能看得到却永远也得不到。
像我最近的几个大波段的操作,去年国庆的时候,我做的是半导体的龙头,于是一波疯涨,最后国庆大盘行情结束的时候,我的半导体还在继续往上走,最终当半导体结束的时候,已经去到双11了,我记得我是双11离的场,那一波几乎从头吃到尾。之后休息了一阵之后,我去了固态电池,当然,去得太早了,所以整一波的调整完全没有落下,从头又被调到尾,好在,我买的是行业的龙头,所以它其实也没怎么跌,也就是说,它保住了我的回撤,整一波大盘调整,所有的板块和个股的调整,我几乎是平安过来了。
两个月前,我看半导体行情又起,于是我把仓位又调过去做了GPU的龙头,又吃了一波,之后GPU龙头式微,于是我又把仓位调回到固态,如此横跳。这几个大波的操作下来,我唯一比小伙伴强的地方不是在于我赚了多少,若论上涨时的绩效我可能还是比不过更强的小伙伴,但是我的回撤倒是控制得相当不错,整个绩效曲线来看,基本上能维持在一个大涨小回的整体节奏,保持着一个不太陡峭的斜率在慢慢地往上垫高。
有的小伙伴,不仅把去年国庆赚的钱都给亏回去了,并且又多亏了一小块,这样一上一下两两相看,两个账户的差距就会拉得更远了。但是去年国庆的时候,这位小伙伴赚得并不比我赚的少,但是一波拉回,差距一拉开又很远,所以真正拉开账户差距的不是在上涨的行情中,因为那部分拉开的差距是有限的,真正拉开差距的其实是在控制回撤。
这时候我想到了二师兄。
二师兄最出色的地方在于,不管大盘行情如何,他能够收下心来,只默默地做他自己模式内的操作,有时候,他说看不到任何符合他模式的标的,那么他会直接空仓出来,空仓在场内等,并且每天依旧在盘面上看,寻找符合自己模式的标的物,如果找不到,他就继续等。有时候,一年下来他能空仓几个月才出一次手,如果做得对,就继续做上去,如果进场之后标的物的走势不如预期或者跌破了他的止损位,他会直接离场重新整理思路再度寻找机会。
控制回撤,有什么方法能比空仓更能控制回撤呢,如果能够做到空仓观望空仓寻找机会,而不是每天都在盘中不停地杀进杀出,他比任何人都更能控制住回撤。
只做自己熟悉的模式,只做自己有把握的模式;跟自己模式无关的一切,也都跟自己无关了;有行情就做,没有行情就休息,在休息的时候继续学习并且继续寻找新的机会;严控仓位,没有确定性机会的时候宁可空手不开仓也不随意轻仓试盘……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执行起来,一点都不简单。
控制住想要开仓的双手,其实就是控制住了你的贪婪;看着别人涨翻天了你依旧不动如山,其实就是控制住了你的嗔妄;只做自己最有把握的操作而不再做无谓的尝试,其实就是扼住了想搏一把的痴狂。如果你连最根本的贪嗔痴都能控制住了,你就几乎已经战胜了人性。大概,这是不是我下一步要去进阶的方向呢,不贪,无嗔,离痴。
我的整个操盘体系跟二师兄的操盘体系其实颇有些接近,在交易这个行当,我们学习的其实是同一套交易模式,如果随着交易的时间日长,随着交易的次数渐增,各自拓展出适合各自的操作模式,所以,平常和跟二师兄的沟通并不多,但是偶尔遇到,聊起交易来,他似乎是最懂我的交易体系的人了,因为我们学的整套交易体系的底层逻辑是完全相通的。
认知的参差,在这方面,我跟二师兄的参差可能是最少的。交易一途,各自会有各自的交易模式,就算我们师出同门,但是在整个漫长的交易生涯里,我们都会慢慢地在原来相同的底层逻辑里发展出完全不同的模式出来,偶尔会有交流,但是这种交流在我感觉倒是颇有些良性,因为在各自的交易中各自去进化,而再交流时,总是因为有所感悟或者实战过,彼此再一切磋,多数时候能形成一些比较形而上的增益效果。
这两天我跟二师兄的最近一次交流,是关于建仓的仓位控管。有适合自己的模式的标的物,进入操作区间,首次出手是三成仓位,如果买完之后按照预期上涨,那么不再交易,拿着就好;如果涨了一段回来,不破建仓位再往上,加一成半仓,不破加仓位,就一直拿住,破加仓位,退加仓部位,破建仓位或者破止损位,全部离场。单个股最重仓位,不会超过四成半仓,多好都不会再加仓。剩下的仓位,重新寻找别的标的。所以,如果最强的市场形态,他会买到三个标的,每个标的占三成仓位,这意味着他买的所有标的都是买完就上涨,但是这样的情况似乎并不多;略差一点的状态是,买完一档,加完仓后上去,再做一档,也是同样,这时候他会拿两档票,各占四成半的仓位。不过他挑标的的标准极高,所以能被他挑到的标的物其实很少。
我一直在说,只做模式内的事,只赚认知内的钱——我发现,我仍城要努力,因为我偶尔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做一些模式外的事情,他几乎完全不会。所以下一个目标,我应该要朝他的方向去努力了。
知而不行,与不知其实没有任何区别。知行合一,很难,但是必须努力地朝着那个方向去走,不然的话,就不如不知了。可以知道但是没能做到,但是我们至少要努力的是,我们要去把知道的也做到了,而不是说一句做不到,然后就放之任之了。
加油,做更好的自己。毕竟有珠玉在前,学就完了。
以上。2025-09-29 13:38:34;乙巳蛇年乙酉八月辛丑初八。
头图由Leonardo Lucid Origin 大模型生成,PROMPT: Silhouettes of a lone figure with distinct facial features and a slender build pacing in a dimly lit room with soft, warm lighting, the room's dark shadows accentuating the figure's slow and contemplative movements, the atmosphere is melancholic and introspective, with the figure's dark silhouette contrasting against the faintly illuminated walls, the figure's skin tone is a deep brown, and their unique attribute is a distinctive hairstyle, the room's furnishings are minimalist, with a single chair and a small table, and the overall aesthetic is one of moody and dramatic lighting, with a focus on the figure's emotional stat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