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南渡北归》八:我熟悉的大学

《南渡北归》八:我熟悉的大学

作者: 琳隆 | 来源:发表于2025-06-09 09:54 被阅读0次

在《南渡北归》这本书里,作者几次讲到了华西大学,印象最深的是起初齐鲁大学迁到华西大学,然后还有冯友兰在华西大学的体育场演讲,还有1944年春,陈寅恪上课地点改在华西大学文学院,一家随之迁入华西坝。

天啦!没有想到,我最崇拜的国学大师原来离我这么近,近到我们曾经都在一个地方,只是时空变了而已。

作者在书里讲到在华西离我真是太近了,因为我从小就住在华西坝,准确地说,我从小就住在华西医院大院里。

我不知道哲学大师冯友兰演讲地方是不是我曾经晨跑的体育场,我们都叫它二广场。现在的华西和过去已经变了好多,唯一没有变的,就是那个钟楼,这个钟楼也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成都天气预报的图片。

当然这里这肯定是熟悉的。夏天的时候,吃过晚饭,有时就去学校那边玩。我记不起原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过去在院办看过,但是过去这么年,早就忘了。

我只知道成都的人南路把华西大学一分为二,后来不叫华西大学,叫华西医科大学,我们本地人叫华西医院也不叫华西,而是叫“川医”,这个“川医”可不是省医院,它们是有区别的。

书里讲战时期,考古一些文物运往华西,难怪在学校博物馆看到一些,原来是这么来的。对于我们这些年龄小的后辈们,可能只知道一些和现在比较近的事件。

只有老一辈的知道得更多一些。比如,我过去听我们那里老教授讲,原来音乐系的学生天天练习乐器,对面就是动物实验室,里面养有牛,还有其它动物 ,音乐系弹琴就对着对面的实验,真的是叫“对牛弹琴”。我听到后,都觉得有些好笑,老教授们说,原来就是这样的。

可能我熟悉的和他们熟悉的不一样,毕竟过去了几十年。爷爷还在时,有时候什么给我们讲原来的样子。

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些还在,有些早已变了样子,比如医院,现在再不是原来的样子,只是我从小看到的红门(院办大门)还在,我过去住的平房早就拆了。

不过学校和临床医院院还有点距离,就是隔着人民南路。我从小住的地方是临床医院这边,不过也爱去学校那边玩。

尤其是再过一些时间,荷花开了的时候,学校那边可漂亮了,有许多的摄影爱好者都会去那里拍摄。

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看的一本书里会有华西有关的人和事,而且还是我最喜欢的国学大师。我们竟然还在同一片天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本书的阅读之旅,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与那些昔日的大师们有了心灵的交集。站大他们曾经挥撒智慧和汗水的土地上,虽然周遭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份对学的执着追求,对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去如钟楼般屹立不倒,如同古色古香的教学楼一样历久弥新。

带着这份感悟,我将继续前行,让大师们智慧之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渡北归》八:我熟悉的大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oww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