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五气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1. 心为噫:心主血脉、调畅气机,心气郁滞或不足时,气机不畅郁于胸膈,上逆则发为嗳气(噫气),日常若频繁嗳气且伴胸闷、心慌,多与心气不畅相关。
2. 肺为咳: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气道,外邪侵袭或肺气虚损,宣肃失常、气道不利,就会引发咳嗽,是肺脏护卫机体、排出病邪的典型反应。
3. 肝为语: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气郁结则憋闷欲言(多言宣泄),肝气虚则寡言懒语,“语”是肝气疏泄状态的直观表现,比如易怒时易多言烦躁。
4. 脾为吞:脾主运化、主升清,脾虚失运或气机阻滞,咽喉、食管气机不畅,会出现频繁吞咽、咽部异物感(似有物需吞),或食后难咽,对应日常脾虚痰湿者常见的咽部不适。
5. 肾为欠为嚏:肾主藏精、主气之根,肾精不足则气虚,哈欠是机体补养元气的本能反应;肾开窍于鼻,肾阳不足、寒邪犯肾,阳气鼓动驱邪则发为喷嚏,日常频繁哈欠多提示肾精略亏。
6.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胃主受纳腐熟、以降为顺,胃失和降则气机上逆——轻为嗳气,重为呃逆(哕);胃虚则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易生莫名恐惧(中医“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延伸,虚则情志不宁)。
7. 大肠小肠为泄:大肠主传导糟粕、小肠主分清泌浊,二者功能失常(如寒邪侵袭、湿热内蕴、气虚不固),则水谷精微与糟粕不分,下注成泄泻,对应日常肠炎、脾虚腹泻等。
8. 下焦溢为水:下焦含肾、膀胱、大肠等,主水液排泄,下焦气机壅滞或脏腑利水功能减弱,水液无法正常排出,泛溢肌肤则成水肿(如下肢水肿),多与肾、膀胱气化失常相关。
9.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膀胱主储尿、排尿,依赖肾气推动气化——气化不足则排尿无力、小便不通(癃,如老年男性前列腺问题常见);膀胱约束功能失职(肾气不固),则小便失控、失禁(遗溺,如小儿尿床、老人尿频失禁)。
10. 胆为怒:胆主决断、助肝疏泄,胆气充足则决断果敢,胆气虚弱则易惊易怒、优柔寡断,“怒”多是胆气失和、肝疏泄失常的连带反应,比如胆小者受惊后易怒且胆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