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途径,使主体在感化中,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
一、怡情养性
人的精神领域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那么对人
的精神的熏陶、感化和塑造,也当从在这三个方面着手,分别侧重于体制角度、情感角度、和意志角度。
主观上一个人的气质秉性会导致一个人对外来影响有一定的选择性。客观上教育和感化也是要健全的。一个长期没有受到或缺乏道德教育的人,是不能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同样没有美誉长期缺乏美的熏陶的人去情感领域不能丰富起来。
美育与德育既在方法上有所不同,又在社会整体中互为补充。德育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外在影响,美育则是动于心,从内心,从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
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充满爱心,而道德规范则是一种严肃的要求。
同时,美育又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美育就是指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以道制欲,是通过人情之常的途径对人进行造就的准则。
西方的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认为,美育可以纠正人的两个极端,即粗野的极端和懈怠乖戾的极端,这与以道制欲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二、化性起伪
从心理上讲,美育是养性的一种方式。通过感情的方式对人的本性进行维护和滋养。
荀子曾以化性起伪来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生而好利,疾恶纵欲,需要后天文明的熏陶感化,于是产生了礼义、法度和艺术等。故圣人便以诗、书、礼、乐等化性,对人进行塑造。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使得人的本恶的兽性变成了人性,
对于人性之伪,庄子认为,人本与宇宙精神契合无间,与万事万物浑然无分,可是由于世俗的蔽障使人异化,人们在欲望的支配下失去自然的本性。庄子提倡与道冥合,法天贵真,这样的人性才是沐浴在天地的大美之道中的自然人性。
禅宗则认为人性即佛性,人们只要自我修养,便能见性成佛。禅宗的美育思想,本于性,通乎悟,从中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亲近。
外在的影响对人的化性,既有积极之处,也有消极之处。美育通过正声感人,审美活动本身就在陶冶着主体的性情,审美的过程就是主体心灵受到感化的过程。
孔子还把乐的感化作用,看成育人的最高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