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讲到乡俗第一章《得继》第二章《给死者沐浴》已经过了好几天了,中间隔着一个五一假期,孩子们在家里住了几天,接着我又和女儿一起来到她这里,帮女儿带几天孩子,日更一下子又改了话题,总想把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日子用文字留下来,等数年过后看到文字,还可以还原美好的记忆呢。
今天周六,有女儿带孩子玩,能留有更多的时间属于自己了,不妨多抽些时间,把乡俗系类补写起来。不过,一上午还是没写一个字,洗衣服,把孩子洗的沙发套装了一下,拖了地,刚坐到椅子上,看看从幼儿园里回来了。(只是周六去幼儿园,免费体验去了)
那就见缝插针写写吧:
这一章记录“孝子陪灵”,陪灵有讲究。给死者穿好“送老衣”后,由乡亲帮忙,把死者从床上抬到灵床上。
灵床也有讲究,这个我还是真的查阅了一下资料,根据各地风俗有不同,具体操作可询问家族长者,(家族长者的语言是有权威的,后一章就能体现出,村里长者的权威了)愿逝者安慰,生者得慰。
那还是按我们这里说吧。我们这里灵床放在屋子正中对门口,头朝西,脚朝东。灵床前边就是灵桌子了,桌子上摆放着贡品,香座,蜡碗,还有一个罐子,罐子上摆放一张大大的发面饼,饼上中间插上一双筷子(穿透)这个饼是干啥用的?
就是死者临出殡这一天,死者的孩子们每人咬一口,前提不要用手掰,只咬一口,谁口大,说明以后谁有饭吃。(这个肯定没依据的)
在这里插一个小插曲,在屋里坐着,我看到了有人咬的口印子,我小声说,谁没咬,怎么少一个口印?(他家孩子有四个,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国歌堂嫂说,我不信这个,你信啊?我说,我也不信,不过随大流吧。国歌说,我不咬,谁咬我也不咬。你在你家也不咬?(国歌父母都没了)不咬,在我家也不咬。行,有个性,烟熏火燎的。我佩服起国歌来了,我也是百分百的不信这个,吃一口就有饭吃了,不咬一口就没饭吃了?人只要勤奋,还能没饭吃?
再一个才说到儿女陪灵,闺女陪灵在死者头前方地方,亲女儿在死者正头前,像侄女了,孙女了,也在朝头的方向,媳妇,(孙媳妇,儿媳妇)就在脚的地方。(其实,现在也没这个讲究了,坐到哪里也没人说事,亲闺女必须坐到死者头跟前的地方,说明亲啊,哭的痛啊)
再说儿子,这个更有说法。大儿子必须跪到右边门后,有几个儿子,左边门后一次排列。(老辈人都是真跪,现在的都是在棉垫子上还放个凳子坐)
老辈尤其是岁数大的人去世了,那叫喜丧,能给开玩笑的人,故意敲鼓,鼓一响,孝子就跪着头拱地哭丧。
埋葬前,屋里陪灵这些事基本就这些了,下一步就是埋葬这天的事了,举帆这个关键事情。说到举帆,突然想到还要摔灵盆,举帆和摔灵盆最关键,因为那个得面对大家,面对乡亲,也是送死者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个就更提现儿子的重要性了,中国人为什么历代就重男轻女,都知道平时伺候细心还是女儿,在观念上还是有个儿子好,有人继承,有人延续后代吧。
灵盆是啥?就是在灵桌子上放了小盆子,要瓷瓦的,能摔的坏的,据说,摔的月碎越好。灵盆里放一些麦麸皮,麦麸皮里再放一些碎钱,(钢蹦),儿女多了,麦麸多放下,铺棺材还需要抓每个儿女手里抓点,这个下章说。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没儿子的有人就观看,他家谁举的帆。正规家庭都是大儿子举帆,大儿子摔灵盆。可是,特殊家庭的就有说法了,没想到的是,大伯哥的事,因举帆摔灵盆还闹出了一些不令人满意的事情来了。也见证了乡俗的文化遗产,乡亲的力量,在乡亲面前,你权力再大大不过乡亲。
写于2025.5.10号,午后。
附:等写完归置一下,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