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者,陈州宛丘人也(今河南淮阳),生于长兴三年(932年)。
乃前秦宣昭帝苻坚苗裔,魏王符彦卿次女。
显德三年(956年),其姊宣懿皇后崩逝,世宗柴荣恸甚。
周世宗柴荣感念符氏一门忠烈,遂纳其妹为继室。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初九,凤诏昭昭,符氏正位中宫。
然天命不遂,十日未过,世宗柴荣骤崩于万岁殿,遗七岁幼子柴宗训继统。
符后抚玺垂泪,改称太后,素服临轩,协宰辅范质、王溥等理政。
时人赞曰:“玉案批红,不逊武后初年;珠帘问策,犹存长孙遗风。”
时值后周风雨飘摇,符太后以柔克刚,协理范质、王溥等重臣,勉力维系朝局,然孤儿寡母终难敌权臣野心。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三,北疆忽传契丹犯境。符太后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御敌,岂料军至陈桥驿,黄袍忽加其身。
是夜,汴京风雪如怒,符太后抱幼帝坐于崇元殿,见赵匡胤佩剑入宫,凛然叱问:“将军欲效石敬瑭耶?抑或学郭令公?”
匡胤伏地泣曰:“臣受世宗厚恩,安敢负周?然三军拥戴,天命难违!”
符太后默然良久,掷国玺于阶前,叹道:“但留我儿性命,余者任尔裁夺。”遂携宗训退居西宫,去太后冠冕,自号“周郑王母”。
赵匡胤感其风骨,赐柴宗训郑王之爵,丹书铁券护其周全,尊符氏为周太后,迁居西宫,礼遇如旧。
开宝六年(973年),柴宗训暴薨于房州,年方二十。
符氏闻讯,割袍断发,入天清寺为尼,法号“玉清仙师”,于汴京天清寺修行二十载。
晨钟暮鼓,偶对旧宫人言:“昔年摩诃池畔,世宗执吾手观星,言‘愿效光武中兴’,今池台湮灭,星斗如故……”
淳化四年(993年)冬,符太后圆寂,终年六十二。
宋廷以皇后礼葬于懿陵,与姐宣懿皇后相邻。
临终前,寺中弟子见其手持旧日宫绦,喃喃道:“摩诃池畔雁,可识故国云?”
符后一生,三历天地翻覆:初为将门娇女,再为亡国太后,终作空门老尼。
其临危不惧,陈桥应对,智不下于柴荣;丧子毁家,青灯了残生,韧更胜于花蕊。
乱世红颜,非无经纬之才,然逢鼎革巨变,终成史册一笔孤影。
赵宋以礼相待,或为愧对周世宗,然符氏之隐忍智勇,实乃五代女性之缩影。
青史寂寥,惟懿陵双冢,犹诉当年风骨。
符皇后(后周)的简介
后周世宗柴荣有两位符皇后,均出身名门,为魏王符彦卿之女。两人虽为姐妹,但生平经历截然不同,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留下了各自的传奇。
宣慈符皇后(小符皇后)
生卒年:932年—993年
身份:后周世宗柴荣第二任皇后,宣懿皇后之妹,后周恭帝柴宗训养母。
生平事迹
1. 继位为后
- 显德三年(956年)宣懿皇后病逝后,其妹被柴荣纳为继室。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初九立为皇后,十日后柴荣病逝,其子柴宗训即位,尊她为太后。
2. 临朝听政与宋取代周
柴宗训年仅7岁,符太后临朝辅政。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废黜后周。符太后迁居西宫,称“周太后”。
3. 晚年出家
太平兴国初年(约976年),符太后出家为尼,号“玉清仙师”。淳化四年(993年)去世,谥“宣慈皇后”,以皇后礼葬于懿陵,与其姐相邻。
历史评价
小符皇后虽未直接参与重大政治决策,但其在政权更迭中的隐忍与顺应时势,体现了乱世女性的生存智慧。
总结
两位符皇后均出身将门,却命运迥异:
宣懿皇后:以贤德与政治智慧辅佐世宗,成为五代乱世中的贤后典范。
宣慈皇后:则见证了后周的终结,以隐忍应对朝代更迭,最终归于佛门。
两人在史书中虽着墨有限,但其经历折射出五代女性在动荡时代的复杂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