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仍是比较冗长的段落,大意略过。
在田野里的哭诉,实际上是一种期盼、祝福与许愿,也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孝道。若是父母离去,再在田野里哭诉,那就是寄托思念在与亲人建立亲情链接,相当于祭奠并纪念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了。
虎毒不食子,老母鸡也爱小鸡,父母真正疼爱自己的孩子。除了本能之外,人物一理,我总是根深蒂固地认为那些溺爱自己家孩子的人们,确确实实需要受到启迪和教育才行。请别误会,我主要是指为了“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事业之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学问都是能力都是技术活儿都是最值得学习的艺术。也请大家别误会,不是跑题了而我主要是想表达给大家——唯有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儿女,才会有真正的“孝与顺是孝顺”。
不是吗?不孝有上文那么多,孝顺只有一种就足够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财、色、名、食、睡欲望无边……一般人、老百姓都非常愿意被人喜爱,也都往往喜好美色,又都盼望富裕尊贵……名利场,被认可、权利欲、活动欲、信仰渴望……初心决定另一方面,感恩的子女晚辈都愿意让父母顺心才是真的解忧。小时候发小们几乎都是崇拜自己的父母的——不管家境如何,说起来都崇拜自己父亲的阳刚,都印象深刻母亲的慈爱慈祥;不管教养方式怎么样,说起来原生态家庭根深蒂固,父亲的劳动母亲的嘱咐,兄友弟恭姐友妹恭家庭亲情罄竹难书。
现在,我经常戏问自己,过了五十以后呢?能否继续礼遇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我的标准是像我们真心尊重对待我们的高级长官那样郑重其事,而且内心充满了儿时的崇拜不增也不减,如同虔诚的佛教徒那样膜拜菩萨般对待我们的老人。
一切自在人心,在我们自己的心里,与大家共勉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