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望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展现了盛唐诗歌的典型风貌。
一、创作背景
张九龄(678-740),唐代开元年间名相,诗人、政治家。《望月怀远》大约作于他被贬荆州时期。远离故土与亲友,诗人在中秋夜望月有感,写下这首千古名篇。
当时的盛唐气象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而张九龄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贤相,其诗作既体现了盛世的阔大胸襟,也蕴含了政治失意后的淡淡哀愁。
二、原诗与注释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友
• 天涯共此时:即使相隔万里,也共享同一轮明月
• 情人:有情之人,此处指思念之人
• 遥夜:长夜
• 竟夕:整夜
• 怜:爱、欣赏
• 露滋:露水湿润
三、逐句赏析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开篇意境雄浑壮阔,"海上生明月"五字画面感极强,明月从海面缓缓升起,波光粼粼中透出宁静之美。"生"字尤为传神,赋予明月以生命感和动态美。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由实转虚,将个人情感扩展到普世共鸣。无论相隔多么遥远,人们在同一时刻共享这轮明月,表达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2.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转入写人,"怨"字点出长夜难眠的原因。"竟夕相思"夸张而真挚,表现了思念之情的深切与持久。这里的"情人"并非专指恋人,而是泛指所有被思念的人。
3.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细节描写极见功力。"灭烛怜光满"写诗人因爱怜月光而灭掉烛光,表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敏感与欣赏。"披衣觉露滋"则写出夜已深沉,露水打湿衣裳,诗人仍伫立望月的痴情形象。
4.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收束全诗,情感真挚动人。"不堪盈手赠"写诗人想捧起月光送给远方之人却不可得的遗憾。"还寝梦佳期"则转向自我安慰,希望在梦中与思念之人相会,余韵悠长。
四、艺术特色
1. 意境营造
全诗由景入情,由实转虚,情景交融。开头的壮阔海景与结尾的个人情怀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完美融合,展现了诗人从自然之美中感悟人生情感的过程。
2. 语言特色
语言清新自然,意境雄浑而不失细腻。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珠玑,尤其是"生"、"共"、"怨"、"怜"等字的运用,精准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
3. 结构布局
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 首联:景中见情,奠定基调
• 颔联:直抒胸臆,深化情感
• 颈联:细节描写,刻画形象
• 尾联:收束全诗,余韵无穷
4. 情感表达
诗人将个人的思念之情与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普遍感染力。既有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也有对人生离合的哲理思考。
五、思想内涵
《望月怀远》不仅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
1. 自然之美与人性之善的统一:诗人通过对明月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真挚情感的珍视。
2. 个人与宇宙的关系:明月象征永恒,而人生短暂,诗人通过望月表达了对永恒与短暂的思考。
3. 离与合的辩证思考:虽然现实中相隔千里,但明月成为情感连接的纽带,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六、历史地位与影响
《望月怀远》是张九龄诗歌的代表作,也是盛唐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它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
1. 完美融合了壮阔意境与个人情感
2. 语言清新自然却意蕴深远
3. 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这首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为千古名句,常被引用表达相思之情。它的意境美和情感深度,使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描写月亮的代表作之一。
七、对比赏析
与其他咏月名作相比,《望月怀远》有其独特之处:
• 与李白《静夜思》相比:李诗直白朴素,侧重思乡;张诗意境雄浑,情感更为丰富深沉
• 与杜甫《月夜》相比:杜诗沉郁顿挫,多忧国忧民之情;张诗则清丽自然,更具盛唐气象
• 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相比:苏词豪放旷达,哲理意味浓厚;张诗则含蓄委婉,情感细腻
八、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望月怀远》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情感共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首诗提醒我们珍视真挚的情感,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
2. 文化认同:作为中秋咏月的代表作,它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
3. 美学价值:诗中展现的自然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对现代文学创作仍有借鉴意义
九、结语
《望月怀远》以简洁的语言、壮阔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张九龄个人才情的体现,更是盛唐文化精神的缩影。
在中秋之夜,当我们仰望明月时,不妨吟诵这首千古名篇,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