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倒立,诚然看起来很酷,让很多瑜伽练习者甚至普通大众心向往之。但为什么要练头倒立呢?不知您是否想过这个问题?
在我这四五年的密集瑜伽练习中,我看到过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练习头倒立,能让血液更多流向面部,这样就能让人保持年轻;同时,身体倒置,还能促进荷尔蒙分泌,让人放松,以及摆脱地心引力的作用,防止腹内脏器脱垂。
尽管如此,当我瑜伽功力尚浅之际,我虽然对厉害的瑜伽练习者充满了崇拜之情,但却不太会着急地要拿下头倒立这个体式。也许,是我内心的恐惧在作祟;也许,是我想太多,害怕受伤。我总是能磨磨叽叽地做着头倒立的准备动作——海豚式,休息时,再看看周围大神各种优雅稳定的头倒立,投入艳羡的目光。
可是,羡慕别人又有什么用呢?看起来的样子,跟自己的感受相距甚远。于是,我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开始尝试,无论是靠墙头倒立,还是墙绳课上的头倒立,虽然只是一半的头倒立,但我也在艰难向前行进中。
通过实践,我深刻理解了瑜伽老师的教诲,靠墙练习与离墙练习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靠墙练习时,心里会升起一种莫名的安全感,让自己更大胆,更容易让身体到达精准的位置。一旦离墙,就不太行,担心这、担心那,功力瞬间退步了好几格。
考虑到这种心理依赖性,我更愿意远离墙壁练习,就算只能坐到一半,努力向内观,找身体的感觉也是很神奇的。偶尔,也会往前摔下去,但我发现只要让胳膊肘用力压地,翻滚过去的几率就比较低。就算翻过去了,其实有点像小时候的前滚翻,虽然起始动作不同,但过程有相似之处。
当然,这些都是我在尝试了300多次头倒立之后才收获的真实感受。300多次这个数字来自我这三年阿汤打卡的粗略记录。在这之中,恐惧感会渐渐消失。这心念,真的是很强大的一种意念。不知为何,我会对倒立充满恐惧,但若任心为之,那我估计很难冲破恐惧了。
从身体层面讲,当肩膀、核心建立起力量了,做到头倒立,就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客观来说,不是我没有能力做到,而是我的内心阻碍了我的进步,因为我怕。幸好,此前我遇到了一位瑜伽老师,逼着我挑战头倒立,才让我的勇气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逐渐积累起来。
有些人可能天生就不怕头倒立,反而很是喜欢。默瀚老师的一位大学同学就是如此。他甚至晚上不睡觉,去做头倒立,还会闭着眼睛练习。这在我看来,简直就是疯掉了。当视线关闭后,我们的平衡感会明显下降。所以,那位同学在练习中摔下来是必然的事。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头倒立能让人去除昏沉、慵懒,那位同学以为头倒立可以取代睡眠,就这样逆天而行之。如此这般,实在不可取,看来他对头倒立的认知实在有些偏颇。
很多体式,就算有再多益处,若不能认识体式的全貌,练多了,练狠了,对瑜伽练习者只会造成伤害,而不会从中受益。这也是默瀚老师在第三期研习班上特别给我们讲解的内制中的第四条Svadhyaya(自省/研读经典)。
凡事,若是道听途说或一知半解更危险,伤害会大于益处。这是我们在瑜伽练习中要引以为戒的。一名好的瑜伽练习者要获取正确的知识,可以从专业的瑜伽老师那里习得,也可以阅读经典,靠理解透彻获得。
我会认真读瑜伽经典,就算是大师对《瑜伽经》的注释,有时我依旧会一知半解。这时,就需要去聆听专业老师的讲解,才能更多参透其中的奥秘。即便对瑜伽哲学没有涉及太深,只是做体式的练习,读一些经典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毕竟,做好瑜伽体式,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而是能让自己意识稳定,更好地控制身体。倘若总是让身体受伤,那就背离了练习体式的初衷。
默瀚老师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回到印度去聆听大师的讲座,这是一种谦卑的态度,代表着默瀚老师还在不断地向大师请教,渴望获取更多知识。在敬佩默瀚老师之余,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值得借鉴。且不说大师的智慧和知识有多渊博,我发现能靠近大师,被大师的能量所笼罩都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我的头倒立之路还很长,因为还没做到正位,不过,我会秉承严谨的态度,继续探索自己的身体,用身体的反馈不断前行,将Svadhyaya贯彻在日常练习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