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笔记(十二)

作者: Kant_14 | 来源:发表于2017-05-07 18:28 被阅读20次

《中庸》

十五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本章讲君子之道应当从小处做起,所谓“造端乎夫妇”,“不可须臾离也”。

“迩”是近处的意思,“卑”是低处的意思,“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即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呼应之前所说的“道不远人”与“君子素其位而行”,都强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一点一滴地做好每天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好高骛远、故弄玄虚。

后面引诗经及孔子的话,朱熹注解说,“夫子颂此诗而赞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似乎与妻子兄弟关系和睦,是使父母安乐的原因,或者说,是为了使父母安乐。但我们读起来,应该也容易看到它们之间也有一层平行的关系,都是君子每天应该做好的小事,而不是单纯的因果逻辑,目标与路径,甚至说,从今日社会的一般观念看,可能前人所侧重的因果关系反而是不被大家所认同的。

另外,诗经与孔子的话所包括的内容似乎不在手段与路径,而在结果,不仅有结果,而且有这个结果带来的精神享受,“如鼓瑟琴”、“和乐且耽”就是君子从和睦的关系中所得到的精神愉悦。

身处农业社会的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家庭关系的和谐,当然有其经济社会背景的因素在,但结合“君子素其位而行”一章,我们似乎也能体会到其基本的逻辑:富贵或贫贱,夷狄或患难,都是外部因素,而君子所追求的,所借以得到自我身份认同的,是内部价值,而这个内部价值,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道德概念,而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体现在一个人对待他人与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这个基本逻辑,当然已经超过传统农业社会的背景设定,而具有更加基础,因而也更加深远的意义。

相关文章

  • 《中庸》笔记(十二)

    《中庸》 十五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

  • 中庸十二

    其十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

  • 《中庸》首读笔记(2019.9.11~14)

    《中庸》首读笔记(2019.9.11~14) 一、感悟、启发: 细述什么是中庸之道、如何行中庸。 修身、齐家、治国...

  •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19》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19》 今天是己亥年丙寅月甲申日,正月十二,2019年2月16日星期六。 王夫之特别著作一...

  • 中庸三十二

    其三十二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 《大学》学习笔记

    笔记-有熊 参考《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论语》中华经典诵读教材,团结出版社 ………………………………………...

  •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二十三)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二十二) 亚里士多德提倡所谓的“黄金中庸”。也就是说: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太过鲁莽,而要勇...

  • 《中庸》笔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命”者,一而殊,历经所有的可能,遍历也。“性”者,殊而一,遍历所有可能中...

  • 《中庸》笔记

    《中庸》(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 中庸二十二

    其二十二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笔记(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fp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