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教学内容主要是进行期中复习。
我刚开始认为拿出一周的时间进行复习,时间很充裕,然后就很美好地设想依据考纲及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把每个知识点按照出题形式、典型例题及评分标准整理好,希望通过复习逐点落实。
这一周,我整理各种资料和练习题,忙得不可开交,然而一周教学结束,反思教学效果,觉得很不如人意,“理想太完美,事实太骨干。”问题出在哪儿呢?
1.说明文练习花了1节课,时间安排欠合理。.
2.自认为已经反复练过的字词“读读写写”和古诗默写在复习检测中效果并不好,花了3节课,超出了预设时间,但效果还不理想。
3.在整理综合性学习考点及例题时,搜集的资料太多,给学生的练习题目有点多,结合答案讲解,用时两节课,费时较多,但学生该记的内容却没有记下来。
4.名著阅读学生没有落实,学生对《经典常谈》有点望而生畏,一节课的时间好象只够复习点皮毛。
一周七节课,我和学生都很忙,可还有文言文、文学作品等没有进行复习练习。因为复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心情有点低落。周末拿起《经典常谈》再读时,再次读到苏轼的“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似乎有了新的领悟。他建议读书求学之人“每次作一意求之”就是每次(或每一时段)制订一个容易完成的目标,以免“贪多嚼不烂”,影响心情。我现在何尝不是因自己的”贪多“而影响了心情。
“一课一得”“定任务,分步走,重效率,反复做。”“试后100分”,平常在教学中常听到的这几句话突然间也浮现了出来,简简单单的教学总结背后真的是反复实践之后才能悟明白的道理。此时的我对“减负提质”似乎也有了新的理解,别“贪多嚼不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