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流传甚广。文学界对其评价也颇高,称为“一代又一代西方年轻人的人生之书”。
故事讲述婆罗门青年悉达多追求人生真谛的一生。
第一部,从悉达多的出身讲起。
在印度,人分等级。很多年前写小说时我曾片面地了解过这个背景,读悉达多时又百度了一下,再次片面地了解: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政贵族,毗舍——无政治权利的供养者,首陀罗——被征服的原土著、奴仆与小工匠,达利特——不可接触的贱民。
悉达多很幸运是家境优渥的贵族后代。他本人相貌堂堂又天生聪慧,富有成为合格僧侣的一切灵性与品质。
但在修行中,悉达多感到困惑,所以他告别父母,带着自己的好友戈文达一起去树林里做苦行僧。但是清修的生活也不能让悉达多正悟。当他们听说活佛加泰玛的事迹,戈文达想要去见识,悉达多也陪他离开了沙门僧的树林。在聆听活佛的布道后,戈文达选择成为信仰活佛的新信徒。但悉达多觉得证入涅槃境精进成佛必须要通过亲身体验。所以他离开了朋友,独自踏上前路。
关于故事中的佛学思维和哲理性,这里不一一解析。但非常巧合,看到菜场作家陈慧的散文《在菜场,在人间》。
作者运笔感觉很张爱玲,但都是自己日常的随笔。挺不错的作家,人物刻画活灵活现,和李娟有些像。但李娟笔下有种诙谐的深沉。陈慧写得更像素描,每一个人在自动散发活力。
两位女作家风格不同,但都是咀嚼着世态人生落笔,吸引人的不是文字辞藻的华丽,是那种字里行间很接地气的生命力。
所以生活真是很好的素材,就是我缺乏一双快印的眼睛。
把这个想法和薇姐分享,我们俩半老太决定下周相约去丰登赶集。去生活里面活。去他人中找到我。
悉达多在阿特曼境中无数次将灵魂化为世间万物,直到在活佛的花园中领悟,才觉醒了真正的“自我”。
那么,走进喧嚣的尘世,将遗失在万物中的“我”找回来,是不是自我重塑的一种途径呢?
人的认知取决于眼界。看到的便是全世界。而视线局限在一种同质化的生活经历中,很多记忆就会被遗忘。超市里衣着整洁的售货员跟露天摆摊卖菜阿姨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一棵菜在保鲜柜里和在板车上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其实这些何尝不曾接触过,只是从前不留意罢了。
我要写什么?这周其实应该给老师报稿子,但没有什么自己满意的作品。我想写什么?阅读和纷杂的思绪一直无法真正沉淀。我能写什么?像一个孤独的悉达多,我站在旷野茫然无知。无知,有时披着无所不知的外套,障蔽了心灵原本的通透。
春天,是时候出去走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