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为何开始
最初接触CBT,是被其“结构化”、“科学”和“高效”的标签所吸引。带着一种“学习一套技术来解决心理问题”的简单想法,我开始了这段旅程。
如今,回望整个学习过程,我才发现,CBT远不止是技术,更是一种理解人类痛苦与韧性的哲学。
这篇复盘日志,旨在梳理我对于CBT核心认识:
概念化——的理解是如何随时间层层递进和深化的。
阶段一:初识——理解“认知三角”(1-3个月)
核心概念: 情境 → 想法 → 情绪 → 行为(四者相互影响)
我最初的理解: 概念化就是一个简单的公式。我学会了画那个著名的“认知三角”图:一个情境引发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美嫺觉得自己掌握了一把万能钥匙,试图为每一个情绪波动找到那个“错误”的想法。
案例复盘(当时):
*情 境: 朋友没有回复我的消息!
*自动思维: “TA肯定生我气了”、“我是不是说错话了?”
*情绪: 焦虑、难过(情绪强度90%)。
* 行为: 反复看手机,或者发更多消息去“试探”。
当时的干预:
简单地挑战想法:“TA可能在忙吧!” 虽然有时奏效,但总觉得像是在表面刮痧,那个“TA肯定不喜欢我”的底层声音依然存在。
本阶段小结:
我们学到了内容,但尚未理解过程。概念化是一张静态的快照,看到了水面上的涟漪,却不知水下的冰山。
阶段二:深化——发现“核心信念”与“图式”(4-6个月)
*核 心概 念: 自动思维源于中间信念(态度、规则、假设),而中间信念又根植于核心信念。
*美嫺的理解: 学习向下挖掘,是概念化的一次飞跃。
此刻明白了,那个“TA肯定不喜欢我”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可能源于一个更深、更全局性的核心信念:“我是不可爱的”或“我是不值得的”。而中间信念则是这些核心信念的“守门员”,例如:“如果我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我,那我就是失败的”(苛刻的规则)。
典型案例复盘(深化后): 对同一个案例,我的概念化变得立体了:
* 核心信念: “我是不值得被爱的”(关于自我的)。
*中间信念/假设: “如果我事事完美,迎合TA人,别人才可能喜欢我。”
*情境: 朋友没回消息。
*自动思维: “TA生我气了” → (这个想法触动了核心信念)
*情 绪: 强烈的焦虑、恐慌(情绪强度90%)→ (因为动摇的是对自我价值的根本认定)
* 行 为: 补偿行为(过度发消息)、回避(以后不敢主动联系)。
本阶段小结:
概念化从“点”变成了“线”,此刻看到了思维背后的历史和发展路径。干预不再只是挑战单个想法,而是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行为实验(如:尝试不立即道歉,观察结果)来 gently地松动那些僵化的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
阶段三:整合——融入“生物学”与“情境因素”(7-9个月)
*核 心概 念: 概念化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框架。
*美嫺的理解: 我之前的模型仍然过于“心理化”。深入学习后,我意识到一个完整的概念化必须包含:
1. 生物学因素:
当事人的遗传倾向、身体状况(如长期失眠、激素水平)、神经系统特性(如焦虑易感性)。一个睡眠不足的人,其认知功能会下降,更容易出现负性自动思维。
2. 成长史与社会因素:
早期经历(如何形成核心信念)、文化背景、当前的社会支持系统、经济压力等。这些是塑造信念系统的“土壤”。
典型案例复盘(整合后): 美嫺的概念化笔记变成了一个多维度的档案:
*生物学: 案主有焦虑家族史,近期睡眠质量差。
* 社会心理: 童年时期父母有条件的爱(“考得好才奖励”),强化了“我必须完美才能被爱”的信念。当前工作压力大,社交支持网络薄弱。
· 核心信念: “我是不值得的。”
· 情境: 朋友没回消息。
· 结果: 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此刻,美嫺对来访者的理解不再是“TA有认知错误”,而是“一个有着生物学易感性和特定成长背景的人,在压力情境下,其原有的适应性生存策略(追求完美)失效了,从而触发了保护性的(但已不适应当下)的负性思维和情绪反应。”
本阶段小结:
概念化从“线”变成了“网”和“立体模型”。此刻体会到了共情——来访者的反应不是“错误”,而是有其深刻缘由的、可以理解的生存策略的产物。干预方案也因此更加全面:可能需要包含压力管理、睡眠卫生、以及构建社会支持等。
阶段四:应用与反思——概念化是指南,而非标签
当前核心理解: 概念化是假设性的、协作性的、且不断演变的。
现在,复盘中
美嫺深知:
*概念化是假设,不是诊断:
它是我和来访者共同构建的工作假设,必须随时根据新信息进行调整和修正。绝不能把它当作一个铁定的标签贴在来访者主身上。
*概念化是协作的:
最好的概念化来自于来访者自己的洞察。我的角色是引导和提供框架,而不是“专家”式的断言。“你觉得这个模式符合你的情况吗?”远比“根据理论,你是这样…”更有效。
*概念化是指南: 它直接指引干预方向。如果问题在于核心信念,就要用核心信念作业;如果在于技能缺失,就要进行技能训练。它让治疗变得有章可循,个性化且高效。
最终复盘与展望:
学习CBT概念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概念化的过程。
美嫺看到了自己从“技术崇拜”到“理解共情”的转变。纵向概念化就像一部个人历史的演绎小说,我们一起寻找过去如何影响现在,并如何共同书写未来的新篇章。
未来的学习方向:
1. 更熟练地“在过程中概念化”:在对话中实时捕捉并验证假设。
2. 将更多CBT(如正念、接纳)的理念融入概念化,不仅关注“改变”,也关注“接纳”与“价值生活”。
3. 持续练习,将这套思维内化成一种本能的理解世界和与TA人的方式。
CBT最终告诉我:改变是可能的,但改变始于深刻的理解。而概念化,就是那份理解的地图。
以上分享的是学习认知行为疗法(CBT)纵向概念化复盘日志。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