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三件事等着我在当天必须完成。
每当这时候,便会想起有句话,大意是:每天她一睁开眼,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便等着她去安抚。后面跟随的一般都是常人应该有的同情:这苦命的她啊。
哪三件事呢?
一是学习强国,每日学习能得到的分,包括挑战答题(最高纪录是26道),我从去年7月10日坚持至今,从未间断。
二是给自己规定的每日写千字以上的小文一篇。
三是完成《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玩游戏,学数学》这两门课程的阅读笔记。
有些时候,我会将比较满意的阅读笔记和日更千字文合在一起。
不过,我却没有觉得“苦命”。因为这都是属于自找的动力,或者称为乐趣。
当初,新网师一册通建议说老师最好选修一门课程。我这心大的人不以为然,选修了两门,心想不就是一个月共四次课吗?不就是四项作业吗?先不管质量如何,我都能做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课程都需要坚持每日打卡(其实也不是课程需要,而是想要学习的人必经这样的路径)。既然我已经选择,也就没有退路可言了。所以,我只能兑现着对自己的承诺。如果没有这些对自己的承诺,我的时间可能用于刷剧去了,用于睡觉去了。
回头想想,还是坚持每天读点书,写点文字舒服一些。
抗疫宅家的这段时间,倾心于这些事情,就像在心里培育的两盆花。每日打卡,必须完成。当然,这么多打卡文字,也有困顿迷茫的时候,有时候写出来的文字,自己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就是一些废话堆积,连正确的都算不上。不过,我也并不着急,因为我相信,学习这件事,和农民耕耘是一样的,只要每日都去土地里有时深耕,有时细作,只要去洒下汗水,那收成自然会是有的,这样的学习是急不得的,当然也是慢不得的。
现在,《人是如何学习的》已经完成三次预习作业,《玩游戏,学数学》已经完成两次作业。因为想着这份作业会被课程组长或其他老师评阅,还要郑重地打上一个分数,评出等级,便会认真很多。自然,那格式也是必须按照规定的来。这样的经历,仿佛寻常人家跨进深闺大院,又怕又好奇,出来时会冒冷汗但却开了眼界,会在心里窃喜。每次作业发布后,先计算好作业提交日期,作业主题便在脑里盘旋回想,构思,有目的的收集素材。确定好正式下笔的那天,有时顺畅,有时迷惑,会花上好几个小时才能达到最后落日期的地方。熬更守夜自然是免不了的,但每次这样的熬夜,第二天却并不觉得困顿,想必是作业的创造过程让人精神焕发吧。
前天夜里,为完成《玩游戏,学数学》的作业,熬到了夜里2点。但还是觉得不满意,昨日拿出来细读,修正,不断思考,不断补充。这样的修正作业的过程,在我以前写的文章里是少见的。所以,现在已经养成文章写好后,一定要放一放,特别是需要拿出手的文章,放一放,冷却一下,审视一下。
“前几日郝老师罕见地发出了一串的怒目金刚式的追问,鞭挞打卡圈中消极打卡和零打卡的现象。”我们的方组长这样“总结”郝院长的提醒,我颇为赞同。这和老师面对班里那些不努力的孩子是一样的心理。
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姿态我也有过。这段时间,我在收取老师们在家的每周自主成长单(参加一个共同体学习、学一位榜样教师、读一本专业书籍,这三项是持续性的)。有的老师的确是趁着这些时间在努力地自我提升,而大把大把的人的提升方向并未专业化。有的老师的成长单,会每周一样,只是第一周的复制粘贴,有的会上周学这位,下周学那位,读的书籍也是五花八门。或者说,他们是为了提交这份成长单而提交。每当这时候,我都只能在心里告诉我自己: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能做的就是做好我自己该做的事。
也会遇见一些老师私底下抱怨,说学校不给他成长的机会,来学校这么多年了没有派他出去学习过一次。而他不知道,这机会恰恰是自己争取来的。比如,就在成都市内的学习,你主动去过吗?难道非要到外地学习才叫学习?宅家的这段时间,你又学了多少?你不能很好的自我成长,学校会把这样的机会给你吗?
是的,培训是一种福利。可这福利,只会给努力在自我需要学习的人身上。
我为什么不会被“卡”住呢?也许,绝大程度上是源于热爱,源于自我的要求。
前日看到有学友的打卡题目是《在新网师读大学》。这个题目是一个月前我就想到过,也准备以此为题写一篇文,只是现在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对于我这个中师生来说,虽然靠函授拿了一个本科文凭,但没有坐进大学校园里读书,一直是我梦中的场景。
而,这个心愿,会在新网师里帮我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