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医生在网上说出了自己的情况:“科室里一半的人都去送外卖了。我是科里资历最浅、职称最低的,我们一共7个医生,已经有4个去跑外卖了。一个月工资四五千,实在养不起家。”
其实,不少医生都想过利用下班时间做点副业,但真正行动起来的人却不多。对大多数医生来说,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时间不够、体力跟不上,而是“面子”——能不能放下那份看似光鲜的职业身份,去做一些平常看来“不太匹配”的工作。很多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恰恰就来自这种“身段放不下”的纠结。如果能坦然面对现实,放下面子,我想,愿意利用业余时间改善生活的医生,其实并不少。
我有个在检验科工作的朋友,妻子生完孩子后全职在家带孩子,岳母又因宫颈癌做了手术,也没收入。全家的开支,都压在他一个人不算高的工资上。实在没办法,他一下班就在网上接单,开滴滴赚点外快,给孩子买奶粉。这世上,钱的确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很多事都迈不过去。哪怕你是医生,也会被“钱”字难住。
生活真的不容易。读书时那份理想和无忧无虑,渐渐被现实取代。如今摆在面前的,是养家、是责任,是每天必须面对的开销。
现在医生的工资确实不高,和他们的付出常常不成正比。有的医生累死累活,一个月也就四五千块钱。甚至有些三级医院新生儿科的医生,月工资加奖金才两三千。再加上不少公立医院经营困难,接连亏损,降薪潮一波接一波。为了维持生活,一些医生只好利用休息时间做兼职,贴补家用。
四川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提到:“我的绩效一下子降了好多!原来能拿到一万左右,上个月只有一千多。我们科室几个医生一共才分一万三的绩效,分到每个人手上,根本没多少。”
一位广西三甲医院的医生朋友也在群里说:“以前我们医院副高职称的医生,到手能有七千,基本工资2500,科室奖金4500。现在基本工资还是2500,可奖金只剩1500,一个月到手才4000。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说还要逐步取消奖金,可基本工资也没见涨,医生的收入一下子少了很多。”
拖欠工资、不断降薪,让很多医生感到压力重重。不少医生的收入,连基本养家都难。医生也是普通人,也要吃饭、养家,这么低的工资奖金,怎么能让他们安心工作?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医生,首要任务肯定是治病救人。人命关天的事,确实不能分心。如果一位医生上午还在手术室做手术,心里却惦记着下班后电瓶车有没有电、滴滴能不能多接几单,这听起来确实不太合适。
我一直觉得,一个读了二十年书、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的人,如果最后为了生活不得不去送外卖、跑滴滴,从事和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那真的是对人才的巨大浪费。这种情况,实在不应该被鼓励。就算要做兼职,也应该尽量选择和专业相关的方向。
这一点,其实国外有不少可以参考的例子。比如澳大利亚、香港等地,允许公立医院的医生在外兼职,开设私人诊所。这样一来,公立医院保障基础医疗,私立诊所能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医生也能发挥专业价值,获得合理回报。
我相信,以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如果能从事医疗相关的副业,不仅能增加收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医生也能有这样的机会。
不过目前来看,很多私人诊所也经营困难,已经倒了一大批,而且投入成本巨大,是个无底洞,医生养活自己都难,哪里有钱投资私人诊所呢?
大家都知道,现在医疗行业整体处于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而且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不短的时间,有人说五年,也有人说十年。有些医生想辞职转行,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都不容易,高科技、金融这些行业也都在降薪。
不同的是,其他行业降薪往往是因为业务量下降,工作强度也会随之降低。但医疗行业不一样,病人数量并没有减少太多,医生的工作量依然很大,可收入却变少了。付出更多,收获更少,这种落差让很多医护人员感到无奈和失落。
医务人员的薪酬问题,说到底,是医疗价值该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如果医生为了“控制成本”而不敢开检查、不敢用进口药,因为“绩效被扣”而不敢值夜班,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患者的治疗质量。
要打破这个局面,需要多方一起努力。政策上,应该加快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让医生的技术和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医院管理层要优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把钱真正用到一线医护人员身上;在社会层面,大家也要重新认识到——医疗不是普通消费,医生的专业价值不能廉价化。给他们合理的薪酬,才能保障他们安心、专注地治病救人。
人生中的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乎理想、情怀和职业信念的;另一种是关乎生存的,是为了承担家庭责任,哪怕你不喜欢,也不得不做,而且还要尽力做好。一个读了这么多年书、成为医生的人,如果必须靠送外卖、开滴滴才能维持基本体面的生活,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