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小雅·鸿雁》
鸿雁翩翩在空中飞,扇动双翅沙沙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受苦人,可叹鳏寡心悲伤?鸿雁翩翩在空中飞,相聚在湖沼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丈墙。吃尽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鸿雁翩翩在空中飞,嗷嗷哀鸣自放悲音。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苦辛。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不安分。
宣王时期,这是一个秋末的黄昏,在镐京郊外的一条小路上,一个面容憔悴,衣衫不整的人正步履蹒跚的向山坡上走去,他时而抬头望望天,时而停下脚步,仔细的聆听。他满脸的悲恸,出来几年了,天天做牛做马般的筑墙,说了筑完就可以回家,筑了几百丈墙了,还是没完没了,唉,什么时间是个头啊,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呢?这时天空传来一阵阵大雁嗷嗷的鸣叫,他抬起头来仰望着大雁,看着它们时而翱翔在天空,时而停在湖泽这中,大雁们两两相对,时而发出一阵阵的离乡远去的哀鸣。
他多想拥有大雁的翅膀,可以自由自在的翱翔的天空,天南地北,只需要展开翅膀就可以到达,那该多好啊!这时耳边又传来大雁的鸣叫声,似乎在催促大家远行。看着大雁们又一次展开翅膀向着南方飞去,时而排成一字,时而排成人字,渐渐的化成天空的省略号,哀鸣声也在渐渐地远去了,他的心里更加的悲伤,这种悲伤的心情满溢了他的心中,他不觉望着大雁远去的方面,大声吟唱起来:“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这忧伤凄凉的歌声在空旷的田野,山坡漂荡。
这是一首流民们在沉重的徭役下哀鸣的诗。漂泊的流民因王事沉重的徭役,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思念家乡的亲人,看到鸿雁南来北往,具有超越时空的能力,于是他们便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他们想象着让鸿雁来承载自己心中无法言说的悲愤与愁绪,于是“鸿雁”的意象就成为了诗人们抒发情感的选择,咏雁其实就是咏人。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重章叠唱,一唱三叹。全诗根据内容的不同,或比或兴,比中含兴,兴中有比,比兴交融。叙事、抒情皆有,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之情,内容逐层展开,使主题得到了升华。鸿雁是一种候鸟,春来北迁,秋来南去,这与流民被迫长期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几多愁绪。
《鸿雁》一诗的主题,历来看法不一。,而“鸿雁”作为文学意象在历代产生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羁旅情怀”“游子思乡”“传书寄情”逐渐成了“鸿雁”的主流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