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读法非彼读法
一般谈阅读的方法的书籍,讲的多是怎么进行阅读。罗老师这本书讲的是阅读这一行动——阅读其实没有多少捷径,关键须得读起来。讲的是“爱上阅读的方法”,读书不必一页一页读,可以只读感兴趣的部分;一段不喜欢就读另一段,一本不喜欢就读另一本。
一般人阅读的方法是对书负责。目的是为了把书吃干榨净,吸取书中有用的知识。罗老师阅读的方法是对人负责,更注重人的感受。这是一种对人的心灵无限扩展的信任,对“读”的无尽意愿——人总会由一个兴趣催生无数个兴趣,由一个问题带出无数个问题,人生可能性无限,读书永远在路上。
其实,我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书多,用“学富五车”来形容读书人见识广,用“遨游书海”来形容人在读书时的自由驰骋。我们是否转念想过,自己读书对自己负责,用自身的感受来引领阅读,这样的阅读才更自由,这样的阅读才更有意义。
书中自由黄金屋
读书好处多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由黄金屋”是古人给我们的最直接的解释。罗老师则分四个部分,带我们作了一场思想之旅。
读书可以让你更聪明。阅读能让人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等工具,把握复杂世界的底层逻辑。
比如,概念这个工具。陈力丹《传播学关键词》,用25个概念把传播学梳理了一遍。罗老师曾学过传播学,觉得读这本书可以帮他打听任督二脉。
又如,汪民安主编的《文化研究关键词》,可以直接带你飞入文化研究学的核心地带。罗老师说,一个新概念就是前所未有的角度。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私下抱怨——别看我得了诺奖,我最大的渴望,是这辈子能发明一个“熵”那样的概念。
读书可以让你拓视野。阅读能让人“纸上卧游”,感受到生活在“别处”的乐趣。罗老师说,一个好医生,会陪病人把人生走完,并不断告诉病人前面的路是什么样子,因为医学的作用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一本好书也是这样,一边给读者信心,一边陪读者把路走完。
比如,你可以见到爱书的典范。宁波天一阁是明朝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范家爱书如命、家规森严,使得这座藏书楼得以保全400多年。家规中还有女不上楼、书不出阁、外姓人不准上楼看书的规定。丘知府的内侄女酷爱诗书,嫁入范家,没有想到范家竟然有严禁妇女登楼的家规,悲怨成疾抑郁而终,遗愿竞是葬在天一阁附近。
又如,《企业生命周期》把一家创业公司比喻成一个生命体,说它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优势和难题。这个麻烦结束,下一个烦恼会不请自来。
读书可以让你有创新。阅读能让你学习探索创新的方式,启发你在自己的领域作出改变。
比如,刘再复的文学理论书《性格组合论》,里面有大量闻所未闻的小说。作者像大型收割机一样,按逻辑之路前进,初二年级时罗老师不关心那些道理,只兴致勃勃地跟在后面“拾麦穗”,满载而归。
又如,罗老师喜欢读枢纽性人物的书,写《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的唐德刚的书,写《宽容》《圣经的故事》的房龙的书,还有吴军、万维钢、郭建龙、熊逸、杜兰特、德波顿等人的书。
再如,《伪君子》《雷雨》都是按同一地点、同一天、同一主题“三一律”规定创作出来的。
读书可以让你有体验。阅读能让你体味很多古已有之的滋味,值得品味。
比如,周晓枫说所有好的情感表达的文字有同一个特点——运用字词简单,表达感情克制,冰山下的汹涌,安静的绝望。《小王子》《西厢记》《骆驼祥子》很多作品都印证了这个道理。
又如,《酸甜苦辣咸》里“一汤一菜一炒饭”便可鉴别厨师厨艺之高下。《昆虫记》使法布尔成为“昆虫界的荷马”。《京华忆往》使王世襄把明式家具“炒起来”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