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其实也才过了两年,但因为心境和认知都已大不一样,所以反而让我感觉十分遥远。当时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薪资水平太低,员工人心涣散怎么办?我的回答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公司给出的条件是这样,员工要么选择接受,要么选择离开,要么变相接受,总之这是双方各自的事情,公司做好公司的事,员工做出自己的选择。公司讲成本、讲利益,员工在乎收入、在乎与自身的各种福利,这本就是相互矛盾的。但如今想起来只觉得自己幼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什么事都这么简单,那还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啥。
最近一直在得到上听吴军老师的谷歌方法论,这真的是一套思想体系,让我想通了很多以前读书生涯时、工作后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吴军老师用了很简练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比如对比科学和工程思维的差别,比如做事的方法,比如初高中学的通识教育(就是语文、数学、物理等)以及大学学的专业教育的区别以及它们的作用,再比如怎样获得幸福等等。吴老师说了一个公式,他说成功的做事有三条线,最下面那条线是基线,这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世界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很多科学以及工程经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才能避免陷入低级的重复工作以及花费时间去解决别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中,这也是读大学的意义。最上面那条线是极限,也就是理论上无法突破的极限,比如能量是守恒的,所以那些试图造出永动机的人是注定失败的。这在我的理解里大概就是物理和数学上的极限,这个极限不一定是完全静止的,毕竟科学在发展,真理的前提条件也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才成立,但突破很难,科学上0.1%的进步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作为工程师的我们,就是从基线到极限不断攀岩、攀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永远没有最完美、最好的答案,只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与其等待做出最好的方案不如先着手改进,从小事做起。吴老师把工程师分为五个等级,第五级是最低的,也就是在岗位范围内,可以独立的解决问题,升到第四级就是量级的变化了,就是可以指导和带领他人一起完成更有影响力的工作。我现在还处在比较低等的水平,所以姑且先说这两级。每个等级之间的差距不仅仅在知识的积累,第五级其实是最在乎知识的积累的,这需要一个人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工程经验,往后走就更需要软实力,比如领导力和合作能力。在这里吴军老师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说学会服从、给领导当好助手是学会领导力的第一步。这几天我一直在反复琢磨这件事,没有谁喜欢服从,毕竟丧失掉了自己的自由意志,但是吴老师说的服从是指为了大家的利益放弃掉自己的利益。我其实理解在一个组织内需要有一定的秩序,这样才能保证组织高效运转,这个秩序有的时候是让个人不舒服的,人都有人的弱点,但在一个组织的共同体中,需要懂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目标,毕竟在现在这个社会一个人能做成的事太少,而合作的基本前提是达成共识,这个共识指的就是秩序。
今天先思考到这。
20210708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