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热播剧《军师联盟》,曹丕相较曹植,显得才学平平,特别是流传千古的八卦——逼迫曹植“七步成诗”,更是把曹丕的颟顸和粗俗定格在极致。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历史上,曹丕首先被定位的是“著名文学家”,我们来看下面的百科原文,感受一下。
曹丕
曹丕(187~226)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庙号世祖(魏世祖),谥号文皇帝(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次子。性格善谋多诈。父曹操,母卞夫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长子。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8岁,即能为文,又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世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曹丕继位为丞相,他积极调节曹家与士族阶层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解决了曹操至死不能当皇帝的头疼问题,获得了士族的支持。年十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改国号魏,自立为皇帝。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原许县)迁至洛阳。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把用人权从士族地主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导致魏国统治被士族垄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卓越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远不如自己的父亲曹操,各方面才能也比不上孙权。他曾三次亲自统军率数十万大军、水师伐东吴、蜀汉,皆大败而还。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高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所以,历史除了有时候混淆是非好坏,还会完全抹杀一个优秀的文艺青年与斜杠青年的光辉形象。
以下是曹丕的古文轻译版《大墙上蒿行》,对于这篇诗文,王夫之(王船山)在他的《古史评选》中曾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
《大墙上蒿行》属乐府旧题,古辞不传。这是一篇劝说隐士出山做官的诗。诗一开始就说人生在世,转眼即逝,何苦过贫穷的隐居生活呢?然后极力铺陈服饰的美丽,宝剑的锋利,以及宫室、舞乐、酒会的盛美,来劝说隐士及时出山来享受人间之乐,告诫世人切不可空耗时光,自讨苦吃。这篇诗在写法上铺陈排比,句法参差,自由恣肆,对后来的鲍照、李白都有影响。
所以,曹丕的才气能圈粉500年后的李白,却始终得不到三国作协(名誉)主席曹操的认可。惜哉惜哉!
古文轻译版《大墙上蒿行》||能圈粉李白的曹丕却为什么不能打动曹操
大墙上蒿行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
随大风起,零落苦何翩翩。
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
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
忽如飞鸟栖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
适应君之身体所服,何不顺随君之口腹所尝。
冬被貂裘温暖,夏当服绮罗轻凉。
行力自苦,我将欲何为?
不及君少壮之时,
乘坚车,策骐肥骥良。
上有仓浪之天,今我难得久来视。
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
何不恣意遨游。
从君所喜,带我宝剑,
今尔何为自低昂?
悲丽平壮观,
白如积雪,
利若秋霜。
驳犀标首,
玉琢中央。
帝王所服,
辟除凶殃。
御左右,
奈何致福祥。
吴刃之辟闾,越剑之步光。
楚锐之龙泉,韩铗有墨阳。
苗山之箭铤,羊头之镞钢。
知名前代,咸自谓丽且美。
曾不如君剑良,绮美难忘。
冠青云之崔嵬,纤罗为缨,
饰以翠羽,既美且轻。
表容仪,俯仰垂光荣。
宋之巍帽,齐之高冠,
亦自谓美,盖何足观。
排金铺,坐玉堂,
风尘不起,天气清凉。
奏以锦瑟,舞有娇娘,
女娥长歌,声协宫商,
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酌桂酒,脍鲤鲂,
与佳人期,乐怡安康。
前奉玉杯,为我行觞。
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
为乐常苦迟,
岁月逝,忽若飞,
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原文/曹丕
古文轻译/李奕涛
古文轻译版《大墙上蒿行》||能圈粉李白的曹丕却为什么不能打动曹操
古文轻译版《大墙上蒿行》||能圈粉李白的曹丕却为什么不能打动曹操












网友评论
昨天晚上做跑马准备,很多朋友的评论和私信没有来得及回复,估计要明天找时间统一回复了,感谢大家对“轻古文”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