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当下孩子在学习上的躺平摆烂的状态或表现,就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使他们形成了这样一种人生状态。也思考着,当下教育之所以如此艰难,或是难以得到有效的根本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其实,有一点是非常肯定的,那就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或者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下社会,工业化或城镇化过程的加剧或已完成。使得人们远离农业化生活,缺乏了真正的根植于土地的原生态劳动状态。这应该是最为根本的,劳动不仅是锻炼人的体魄的重要因素,也是锻炼人的品质与素养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农业化生活状态的远去,当下孩子包括真正从农村来的孩子概莫能外,都对劳动有了嗤之以鼻的态度,真正过上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优裕生活,也促使了当代人尤其是孩子“好逸恶劳”习性的养成。
最致命的是,学习与生活是一种异质同构体。二者都非易事,没有一定的艰苦奋斗,或是一定的意志力,是绝不可能过好生活或是取得良好的学业成就的。关于学习型的分类,有关专家就分为了固定思维型与成长型人才两大类。其中,固定型学习者不相信后天个人努力,相信人天生的天赋;相反,成长型人才却不迷信个人的天赋,相信个人后天的努力能改变现状取得之前不能取得的成就,因此愿意为自我的目标付出巨大努力,即便历经种种磨难与千辛万苦也在所不辞。因此,在心理学上也把固定型思维学习者成为消极学习者,而把成长型思维学习者成为积极向上学习者。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在我们每个人的取得成就的过程中,努力必天赋重要的多。也就是,一个天赋一般,天资平平的人,只要必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学习,也可能必那些天赋出众的人还要好;相反,如果一个人天资不错,但不肯付出努力,一直躺在自己的“天赋”的温室里,最终也完成可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的人。这个方面,古代的一个例子在我们学习过的《伤仲永》这篇文章中的“仲永”有天资聪颖到泯然众人的经历就可见一斑。
前面说到了劳动的失去,对当下孩子的学习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致命伤。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学习其实就是生活的一个典型化提纯或浓缩,即一个是真实的情景,一个微型的生活情景,二者只是形态上的差异,本质上是一样的。生活活人生需要经历苦难,永远需要个人努力才能取得成就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学习也是如此,没有努力,不愿意付出,就绝不可能有成就,哪怕一点点也没有可能。事实上如此,当代的孩子就是因为劳动的缺失,没有了劳动所培养的那一系列学习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与品质,比如吃苦耐劳、坚强勇毅、越挫越勇、承受压力、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等美好的也是人生的美好品质,这些同样是学习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素养与品质。当代孩子基本上没有,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越来越优裕,在加上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掌心的宝贝,根本舍不得孩子受苦,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每个孩子基本是不分男女,一个个都是“富养”,真正做到了“再穷不能穷孩子”。可是,这样的家庭 教育管观念,对于孩子的成长或人生不愧是釜底抽薪,又如涸泽而渔,导致的后果就是直接把他们的人生基座给端走了。他们的人生基本由此变得空心化,或是变得如此轻盈,最终导致了他们“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当然,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一个家庭问题,而大而化之,它是我们当下的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当下的孩子归根结底,是当下社会与家庭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环境中结下的果。
这是时代的病症,一个时代之伤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