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进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不留破绽,善于计数的不用算筹,善于关闭的不用门闩也使人难以打开,善于捆的不用绳索也使人难以挣脱。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如果不尊重他的教导,不珍惜他的借鉴,即使聪明绝顶,也是最大的糊涂,这就是重要的深奥道理。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所以善人可以做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
感悟:
善于驾车前行的人,没有辙迹照样可以前进;善于言说的人。没有微小失误去不掉的,或者说可以补救的;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合门的人,没有打不开的关楗;善于打结的人,没有解不开的绳结(好比说解铃还需系铃人)。
因此圣人常常善于教导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常常善于用物,所以没有被丢弃的物品。这就是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孔子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道理与此相似。有些区别的是,老子所说是主观上,我选择善者,我向他学习,不善的地方我自己加以改正。老子是说,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改变那些不善者,有拯救之能。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一个盗贼。他通过与盗贼的对话,引导盗贼认识到自己的良知,最终使盗贼认罪。这个故事说明了良知是人人都具备的,通过内心的引导可以唤醒良知。
不以善人为师,不看重不善人借鉴作用,看见有道之人,一定师从于他,有所缺失的人,也是我们借鉴改正自己缺点错误的资粮。这是智慧不糊涂的做法。尊善人为师,以不善人的行为作为借鉴。这深奥的道理,你看到了吗?大道至简,理至易明,
天下无弃人,可分两种,一种可以为我师,要坚定地跟从;一种可以为我借鉴,不蹈其覆辙。
天下无弃物,亦可分两种,一种可以为我用,要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一种是被丢弃的,我修修补补,或者重新塑造,价值重塑,物尽其用,不浪费,多好!
举历史例子。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老婆冉蒂佩希是个泼辣的女人,动不动就会遭她无礼谩骂。有一天苏格拉底刚一进家门,很是莫名其妙,他的老婆就对他唠叨不休,接着就是破口大骂,言语不堪入耳。苏格拉底已习惯这一切了,于是就坐在一边抽起烟来,这时他老婆看到他对自己不理不采的,更是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端起一盆子水就是迎头一泼,顿时苏格拉底全身湿淋淋的。旁边的邻居见了纳闷的问:“刚才你老婆骂你,为何不还口了?”苏格拉底不紧不慢地说:“我知道,一阵雷电之后就会有一场盆倾大雨的。”
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娶个悍妇,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能成功教导性格强势的妻子,便能证明教育具有普遍影响力,从而传递自己的哲学理念。
尽管生活穷困,冉蒂佩希始终没有离开苏格拉底,并在苏格拉底喝下毒药走到生命尽头时陪伴在身旁。
坚定的支持:在苏格拉底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高喊着他的名字,并坚定地说:“我的丈夫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人。”
借鉴先人的失败教训,成就自己现有功业的,历史上更是比比皆是。
秦桧的后代秦大士高中状元后,在岳飞墓前写下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两句诗。秦大士的行为和诗句为秦桧的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即使出身于奸臣家族,只要自身品德高尚、有才华,仍然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对一个强盗头目说:“来,咱们都把衣服脱了,凉快凉快!”结果,强盗头目将所犯罪行全部交代了。
当时贵州龙场有一个强盗头目,带着喽啰们杀人放火,坏事做尽,由于其凶残无比,所以当地人对他束手无策。
但是,王阳明来了,为保一方平安,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搞定强盗头目。
公审那天,强盗头目傲气地对王明阳说:“都定死罪了,咱们就不废话了,干我们这行的,本来就没人性,杀剐由你们。”
王阳明心想:既然你这么说,我就把你伺候舒服了。
于是,他话锋一转,对强盗头目说:“其实,天天谈这些也烦,今天热,审案前还是把外衣脱了凉快凉快。”
强盗头目心想:这个官不错,很有同情心。于是,爽快地脱了外衣。
王阳明又说:“脱了内衣更凉快。”说着,他又将内衣也脱了。
强盗头目一看,判官大人都将内衣脱了,也照样学样打起了赤膊。
然而,王阳明还是喊着:“太热了、太热了。”说着,又麻利地脱下了外裤,仅剩下一件裤头儿。
强盗头子也不甘落后,迅速脱下外裤。
周围的人已经看傻了,不知二位还有什么超常举动。
结果,王阳明又说了一句惊掉下巴的话:“干脆我们把裤头儿也脱了吧,全身赤裸更自在……”
一听说裤头儿都要脱,强盗头目立马慌了神:“大人,使不得呀!”
王阳明立即追问:“为什么‘使不得’?”
强盗头目一改当初的豪横,支支吾吾说不出一个字。
王阳明抓住难得的机会,引导着说:“这就说明你的心中还有羞耻感,而它就是良知的表现。”
接下来又说:“正是你的良知尚存,所以如果你愿意认罪,可以给你减轻罪行,给你机会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听了王阳明的一席话,强盗头目感动的直流泪,当即交代了所有罪行。
王阳明避开对手锋芒,运用语言的力量,引出对手最本真的自我,从而步步俘获人心,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
这应该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原文: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感悟:
这一章告诉我们人生在起伏跌宕中,应该保有的心态。懂得人才得之于千锤百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处于强盛,要觉知;处于柔弱,要安守。成为天下溪流,恒德相伴,回到婴儿状态,雌雄不必辨得清楚。胜与负,强与弱,高与低,有时易位,何必论短长。公仪休担任鲁国宰相时酷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但他坚决拒绝。其弟子或家人询问原因,他解释道:“正因嗜鱼,故不受鱼”——若收鱼则会徇私枉法,最终丢官失去俸禄,反而无法长期吃鱼;反之,廉洁自律可保官职,用俸禄自购鱼更长久。
处于遵行正道,要觉知;处于被歪曲的时候,要安守。成为天下范式,恒德无失,回到不对立的终极。所谓颠倒黑白。“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天下有道,就有道而正焉。孟子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处于荣耀,要觉知;处于屈辱,要安守。成为天下空谷,恒德足备,回到朴素本初。有人说“宠辱偕忘”,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出自《格言联璧·存养类》。意思是人的名望和声誉,在屈辱中才能得以彰显,德行与度量在隐忍中才能得以发扬光大,道出了在受屈辱时坚守道德可成就品德与名声。
“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需咬牙立志”:出自《曾国藩家书》。强调人生的长进在于受挫受辱时,要咬牙立志,只有坚韧者才能在困境中坚守,成就事业。
经过雌雄,白黑,荣辱的锤炼,你已经成为大器之才,有圣人之资本,所能统领天下,所以真正高明的剪裁,不做分割。分割什么?胜负高低,是非曲直,荣辱穷通,随形随势而动。
既然因事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措施,你怎么去做分割?,
所谓大丈夫相时而动,能屈能伸,识时务者为俊杰。
朴散则为器什么意思?
“朴”象征道的原始状态,即未分化的混沌(如“景德镇艺术品”未被打碎前的整体性),具有质朴、本真、无限可能性的特征。“散”指道的分化过程,如同木头被加工成不同器皿,混沌的道分散为具体万物(“器”),赋予万物各自的功能与边界。道通过“散”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化,万物虽各具形态,但本质仍含道性(如“万物里都包含道的原则”)。
人通过学习专精某一领域可“成器”(成为有用之才),保持“朴”的状态(如谦逊、包容)则能成为领导者(“官长”)。
以晋文公为例,晋文公重耳早年流亡在外,历经磨难。但他始终心怀复国之志,在流亡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招揽人才。最终,他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成就一番霸业。
历史上这样的圣者还是不乏其人的。毛泽东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轼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