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左传
左传摘记-桓公九年

左传摘记-桓公九年

作者: Dr_hejiasheng | 来源:发表于2019-08-16 09:56 被阅读0次

1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

译:

九年春季,纪国的季姜出嫁到京师。凡是诸侯的女儿出嫁,只有出嫁做王后才加以记载。

赏析:

季姜,杜预注“季姜,桓王后也。季,字;姜,纪姓也。书字者,伸父母之尊。”认为“季”是她的名字。而从《左传》对诸姜的记载来看,有武姜、向姜、文姜、芮姜、姜氏、夷姜、宣姜等等,并没有特定的规则。因此季姜未必是名字,或许“季”为小女儿之义。

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九年春天,完成了这次婚礼。

2 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弗受。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郁。邓养甥、聃甥帅师鄾救。三逐巴师,不克。斗廉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大败,鄾人宵溃。

译:

巴子派遣韩服向楚国报告,请求和邓国友好。楚武王派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到邓国聘问。邓国南部边境的鄾地人攻击他们掠夺财礼,杀死了道朔和巴国的使者。楚武王派遣薳章责备邓国,邓国人拒不接受。夏季,楚国派遣鬬廉率领楚军和巴军包围鄾地。邓国的养甥、聃甥率领邓军救援鄾地。邓军三次向巴军发起冲锋,不能得胜。鬬廉率军在巴军之中列为横阵,当与邓军交战时,假装败退。邓军追逐楚军,巴军就处于他们背后。楚、巴两军夹攻邓军,邓军大败。鄾地人黄昏后就溃散了。

赏析:

巴邓交好,需要向楚报告,可参见《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即桓公二年时,蔡、郑、邓三邦结盟,共同应对楚。而桓公八年,楚武王击败了随,随成为楚的盟邦。也开始了楚的扩张步伐,这时巴邓交好,对楚是不利的。而楚武王派遣道朔带领巴的使者韩服去邓聘问,却发生了道朔和韩服被鄾人截杀的事件,颇为诡异。

从“邓南鄙鄾人”并不能认为此时邓已经灭鄾。而鄾只是邓的附庸,就如同随之于楚。巴,姬姓,子爵。鄾,曼姓,为邓国的附庸。邓与楚是姻亲,楚武王的夫人是邓侯之女邓曼。

楚武王派薳章谴责邓,但邓侯不接受楚的责备,即邓认为这次事件与邓无关,而是一桩意外或一个政治阴谋。

由于楚和巴的使者被截杀,因而楚与巴都是受害者,因而两邦从政治上出发,组建了联军来伐鄾。但从《庄公十八年》“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可见巴人一直对楚是怀有戒心的,巴楚联盟,仅仅是巴人自保的手段而已。本次与楚一同伐鄾,未必是巴人真实想法。

巴楚伐鄾,邓祁侯派外甥养甥、聃甥率领军队来救援,从“鬬廉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来看,巴楚联军鬬廉为为中军,分巴师为左右两军。诈败而夹击邓军,随后灭鄾。左传称“鄾人宵溃”,而整个左传中,再次提到鄾是《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围鄾”,说明本次作战后,鄾亡,并被楚国占领。

从整个过程来看,邓国非常傲慢,对楚国使者前来责备没当回事,甚至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这也说明了当时不仅中原诸侯、就连汉阳一带的小国也都没接受楚国正在成为强国的事实。

3 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

译:

秋季,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共同出兵讨伐曲沃。

赏析:

隐公八年,曲沃武公诱杀小子侯,攻下了翼城,引发了周桓王干涉,命令虢公林父进攻曲沃武公,曲沃武公则逃回了曲沃。本次虢国等组建联军进攻曲沃,应当是对曲沃武公的进一步惩戒。

从本次事件之后,《左传》再无晋国记载,直到庄公十六年“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即曲沃武公完成了曲沃代翼的过程。

又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有:五年,(原注:曲沃武公元年。)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曲沃。(《水 经·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元年,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案《左·桓九年传》: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殆是一事,与此差十二年。)认为这件事发生在曲沃武公元年,前715年,可参考。

4 冬,曹大子来朝,宾之以上卿,礼也。享曹大子,初献,乐奏而叹。施父曰:「曹大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

译:

冬季,曹国的太子来鲁国朝见。用上卿之礼接待他,这是合于礼的。设享礼招待曹太子。首先献酒,接着奏乐,曹太子就叹气。施父说:“曹太子恐怕会有什么忧心事吧?因为这里不是叹息的地方。”

赏析:

本文《公羊传》“诸侯来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春秋》有讥父老子代从政者,则未知其在齐与曹与?”《谷梁传》“传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使世子伉诸侯之礼而来朝,曹伯失正矣。诸侯相见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内为失正矣。内失正,曹伯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则是故命也。尸子曰:‘夫已,多乎道’。”都认为曹国与鲁国的行为违背了礼制。而《左传》则认为符合礼制,看来古人对此已经有争议。

施父是鲁惠公的儿子,鲁桓公的哥哥,名尾生,字施父。他根据曹国太子的情绪变化,预言已经在位54年的曹桓公不久于人世,这是《左传》作者的常见写法。

本句中,《春秋》称“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即记载了曹国太子的名字,而各《传》都没有在这一点做文章,也说明称名与否,并没有轻视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左传摘记-桓公五年

    1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也,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故再赴。 ...

  • 左传摘记-桓公元年

    1 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郑。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夏四月丁未,...

  • 左传摘记-桓公十八年

    1 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

  • 左传摘记-桓公十三年

    1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

  • 左传摘记-桓公十四年

    1 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夏,郑子人来寻盟,且修曹之会。 译: 十四年春季,鲁桓公和郑厉公在曹国会见。...

  • 左传摘记-桓公九年

    1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 译: 九年春季,纪国的季姜出嫁到京师。凡是诸侯的女儿出嫁,只...

  • 左传摘记-桓公十六年

    1 十六年春正月,会于曹,谋伐郑也。夏,伐郑。秋七月,公至自伐郑,以饮至之礼也。 译: 桓公十六年春季,正月,鲁桓...

  • 左传摘记-桓公十七年

    1 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且谋卫故也。 译: 桓公十七年春季,鲁桓公和齐襄公、纪侯在黄地结盟,目的是为了促成...

  • 左传摘记-桓公十五年

    1 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来求车,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 译: 十五年春季,周桓王派大夫家父来鲁国索...

  • 左传摘记-桓公十年

    1 十年春,曹桓公卒。 译: 桓公十年春天,曹桓公去世。 赏析: 桓公九年,施父尾根据曹国太子听音乐的表情,预言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左传摘记-桓公九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xf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