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道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它的作用表现为柔弱无力,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的物质,有形物质又产生于无形的道。
有和无也是老子经常提到的哲学概念。天地万物属于有形的物质,所以理解为天下万物生于有,而道是恍惚寂寥的无声。无形的因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所以可以理解为有生于无。第25章说,大到独立而不改,州行而不殆,道德运行是永恒的,并且世间万物相互转化,真正的强者常常是居于弱势的。
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悟性最好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就积极努力的去实践,悟性一般的人听了道的理论,有时候相信,有时候不相信悟性很差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就会大笑起来,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了,所以古代的时候经常流传,这样的话,明显的道看起来好像很暧昧,前进的道看起来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看起来好像很崎岖,崇高的德看起来好像空虚的样子,最洁白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污点的样子,最广大的德,看起来好似不足的样子,刚建的的看起来好像带带懒的样子,充实的的看起来好像虚无的样子,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东西总是最后才完成最美妙的音乐,反而听起来只有几个简单的音符,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它的形体,真正的导师隐危而没有名称的,只有道能够生发万物,而且成就万物。
本章重点描述道,在道德经中,老子从不直接描述道的概念或者定义,而是通过比较的方式一间接描述来揭示到的真谛。本章首先描述了上式,中式,下式三种人,听到到以后的反应,然后借谏言来描述道的内涵,通过名和魅,进和退,白和乳等几组对应对立统一关系的概念来界定到最后一句,揭示了道的重要性。本章充分体现了道德经的辩证法,思想包蕴着无限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