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这一讲最短,题为《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仍然是孔子说的,意思是君子不是器具。
我把器具改成了“工具”。
余秋雨先生说,世间之人,常常成为器具。一旦成为器具,孔子就要把他开除出君子队伍。这令人联想到从前愿做“螺丝钉”和“砖”的一代人,统统做不成君子。
人成为工具,叫异化。孔子反对异化,这很好。但不够彻底,君子不器,草民也不该器。草民不能成为“君子”的工具。
余先生举了许多“器”的例子:
“我们应该见过不少这样的教师,年年月月用完全一样的语句和口气复述着同一本陈旧的教科书。虽然毅力可以称道,但未免太“器”了,因为他们让多彩的生命变成了复制之器。”
——补充一点:教师是这样,学生恐怕更麻烦,从小到大,活成了考试机器。
“我们应该见过更多刻板的官员,他们在会议上重复着上司的文书,在办公时扮演着自己的官职,连下班回到家里还不把架子放下来。那也“器”了,把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僵化成了官僚体系中的一个构件。”
——这方面我也有发言权。当记者时采访过无数会议,其中好多次会议都在重申精减会议,尽量做到少开会和不开会,并要求层层传达本次会议的精神,于是层层召开会议。至于文件,我本人就起草过《关于贯彻XX通知的通知的通知》。单位有一任一把手,特别爱好开会和发文件,凡开会必开长会,至少整整半天,凡文件必字斟句酌、反复修改。
余老师比较了中西方对此达成的共识,以此说明“不器”的重要: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人世间最重要的是‘这一个’,亦即独立生命的自我把持,因为人的生命不可重复。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生命的真实在于冲动和绵延,而机器化的行为只是喜剧嘲笑的对象。他们的种种理论,都与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哲学‘君子不器’遥相呼应。”
然而西方再怎么高明也比不过东方,正如他们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不如我们的“君子人格”。余秋雨先生说:
“黑格尔和柏格森是在目睹欧洲工业化、机器化所产生的弊病后做出这个论述的,而中国古代提出‘君子不器’却没有这种背景,因此更为难能可贵,更像圣哲天语。”
你看,黑格尔他们所说的个体生命“不器”,已经到了欧洲工业化时代,孔子提出的“君子不器”,那可是公元前,比他们早了二千多年。不过我有一个疑问,黑格尔他们说的“人”,孔子说的是人里面的“君子”,二者难道是一回事吗?而且二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史,鲁迅先生说得非常明白,无非是“做不成奴隶”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君子”可以不器,奴隶呢?
写到这里忽然有个奇怪的感觉,同样是孔子,在易中天先生的书里显得可亲可敬可爱,而且非常有趣,到了余秋雨先生这里,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变了,变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对标“君子九项”可以肯定,我不是君子。
不是君子的我,从来就不肯当工具。
没有人愿意当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