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队友总会准时抛出同一个问题:“早上吃什么?”
是啊,吃什么呢?自从养成在家用早餐的习惯,这便成了每日必修课。上周末蒸的馒头还在冰箱里躺着,于是周一的餐桌便有了馒头配小米粥;周二换了鸡蛋煮面条,周三是快手蛋炒饭,周四尝试了韭菜饼,到了周五,又回到了绿豆汤就馒头的搭配 —— 一周的早餐,竟以馒头起头,又以馒头收尾。
忽然想起上半年,小姨婆给的几斤红薯粉还在角落积着灰。不如就做个红薯粉条,也算是物尽其用。队友却有些犹豫:“早上做这个,会不会太麻烦?要摊饼、切条,还要下锅煮……” 可吃美食,怎能怕麻烦?这世间所有的美好,不都是花时间与精力细细酿出来的么?
说做就做。取出红薯粉,掺上适量清水,磕入四颗鸡蛋,顺时针搅匀成细腻的面浆。电饼铛预热后刷上一层菜籽油,舀一勺面浆摊成薄薄的圆饼,待边缘微微翘起,便翻面再烙。趁着电饼铛继续忙碌的间隙,洗把小葱切碎,等会儿撒进汤里定是鲜香。
红薯饼要摊得极薄才好,两个人的分量,差不多要烙三锅。烙好的饼放案板上晾凉,卷成紧实的圆筒,再切成宽窄均匀的条,瞧着竟真有几分粉条的模样。铁锅烧开水,粉条下锅稍煮,撒点盐,淋勺生抽,最后抛入葱花 —— 一锅热气腾腾的红薯粉条便成了,若此时再有把香菜撒进去,那滋味定是锦上添花。
原来的我,对于做美食没有什么兴趣,煮熟能吃而已,这或许也是受了母亲的影响。母亲做菜,但凡工序复杂些的,她便从不尝试,总说怕费时间、怕麻烦。我小时候很不理解,如今才慢慢懂得:那时母亲被农务缠得分身乏术,哪有心思琢磨精细的佳肴?能填饱肚子,已是最大的满足。记忆里,母亲也从没想过教我做饭。读书时我成绩还算不错,放学回家,她总催着我去学习,哪怕自己被家务压得喘不过气。所以成家后,面对烧饭这类家务,我也只能勉强应付。好在队友勤快,家里的活儿,他总比我干得多。
有了孩子后,日子更是过得兵荒马乱。既要上班,又要操心孩子,烧饭的时间越来越局促,自然更谈不上什么精细。朋友圈里,也少有人晒旅行、晒美食拼图。每天的生活都像被按了快进键:急急忙忙地买菜,急急忙忙送孩子,慌慌张张去上班。
直到孩子上了初中,需要加强营养,也更讲究口味了,于是队友正式拿起锅铲,开始研究荤菜、硬菜;我也跟着手忙脚乱地尝试做些新菜式。可等孩子上了高中,见识了同学们妈妈们的大神厨艺,再看我做的菜时,那嫌弃的小眼神,简直让我无地自容。
那些同学妈妈们,不仅会做各种花样菜式,还擅长摆盘,端出来的菜不仅色香味俱全,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偶尔有人在群里秀张图,立刻就有一群人跟着晒出自己的拿手菜。说实话,我是真的羡慕了。于是厚着脸皮要跟她们学手艺,她们便给我推荐了各种美食视频和美食 APP,里面的教程真是应有尽有。大概是算法捕捉到了我的需求,后来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美食视频推过来:家常菜、特色菜、精致点心…… 看得人眼花缭乱。
如今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闲情,我竟也慢慢迷上了琢磨吃食。在饭店尝到新奇的菜,回家便对着视频一步步试:油温烧到冒烟,还是微烫?生抽和老抽的比例该是多少?偶尔把成品拍给女儿看,她总会发来个流口水的表情包,紧跟着一句:"我怎么发现,我不在家,你净做些好吃的?做就做了,还故意馋我。"
"这不是在练习嘛,等你回来,说不定我就成大厨了。" 我笑着回她。
"那敢情好," 她秒回,"等你练成大厨,以后就不用担心我的孩子没口福啦。"
哈哈,这丫头,想得还真远。
其实啊,用心生活这件事,从来都不晚。就像那碗清晨的红薯粉条,哪怕多花半小时,只要愿意为寻常日子多添份心思,烟火气里的滋味,总会慢慢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