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报道:“现在,一方面,有了智联网、人工智能 ,教育的工具和方法会发生变化,学生能力培养会有变化,这些正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放松的。基本功还得有。”今昔对比,他举例说道:过去,到商店买东西,发现有的人找零钱得一个个数去算,往往判断这是数学基本能力不足的表现。而用上计算机以后,这方面的基本能力要求跟以前打算盘时不一样了。即便如此,“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赛道、新机遇来了,新的挑战、新的忧虑也随之而来。如何用人工智能提升课堂效率,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认真考虑和研究的。要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什么是基本的,丢不掉的?如:数学中的计算能力、语文中的阅读、还有红色基因的传承等等。
新时期,学校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都是急需要破解的难题,这两项工作既是滞约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更是实现师生高成长性的有力保障。前面,各级教育部门都针对样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结合学校实际,谈谈个人粗浅看法。
教师的成长动力在自己。窦桂梅校长说,教师的成长借助外力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内心要有火种,外力点燃便燃烧。正如我多次和老师们说的,鸡蛋从内部打破是食物,而从外部打破则是生命。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自己有好的规划,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有动力。不逼为奴,他逼为臣,自逼为王。
教师的成长要找对方法。窦桂梅校长成功的方法是不断地读书、实践、思考。朱小蔓老师说,一个语文教师的精神殿堂,就是不断地读书、学习、思考、实践、提高。又渴望自己的成长,进而感召学生的发展。李镇西校长关于教师的成长,强调要做到“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可以说,如果你不经过实践、反思、读书、写作,可能也会成为一个好老师,但你一定成不了一个优秀教师,甚至是教育家。李镇西校长每天都坚持“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1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他的坚持,使他走在了前面,成就了教育家,那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能否捧起书读一读,提起笔写一写呢?教育就是想到前头,起到前头。实践是双腿,思考是大脑,阅读和写作则是双臂。
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空。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部曲,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众人划桨开大船。”我们要聚焦课堂、聚焦学生,放眼长远,采取大教研(例会),小教研(教研组),微教研(办公室),网络教研(平台),数智化赋能等模式,处处有研的氛围,研的自觉,让一群人研学。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深度参与的互动式(问题式)研修、基于测评的精准研修、以及一体化联合研修(跨地区校区)等方式让自己学,跟着学,让自己提升,一群人共同进步。
读书、教育故事动起来。正所谓,“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陇原名校长培养对象赵友在《学写教育叙事,苦练教研“童子功”》一文中,谈到如何调动校本教研工作时是这样说的,欲要大家在教研教改之路上走起来、跑起来,首要的是立规矩、定制度。“逼”使唤醒和点燃大家教研的志趣,等到习惯成自然了,则改“逼”为引、为推。那时所有的培训都将成为他极其渴望的文化大餐。怎么“逼”,我认为在读、培、教、评的基础上书写“教育叙事”。这是目前最有效最快捷的破局方式。我们需通过“实践—反思—写作”的循环,将日常教育经验转化为有深度的叙事,最终形成独特的育人智慧。这种反思性写作,可以让我们从琐碎的事务中抽离,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教育,最终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蜕变。正如波斯纳的成长公式所言,“经验+反思=成长”,教育故事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李镇西校长说,不能说不写作的老师就一定不是好老师,但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老师。
善教者,是优秀教师;善教善思且善于理论的提升,这样的人才是教育家。
人必须让自己自省着,因为这样的人才可以活得明白,才有可能活得精彩。我们要保持“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的清醒,坚定“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的信念,勇做教育的“大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