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感觉比前两天好些,但仍有些不舒服,不太敢低头,一低头就头晕。即便如此,我有时还是会长时间坐着不动。其实,多活动更有益于健康,但真要动起来时,又不太想动,可能是看手机、低头太久所致。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让我提不起劲做事,但无所事事时,心里又乱成一团。这时,我最该做的是平复心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很多时候,我会在焦躁烦闷中做些连自己都说不清的事,不知不觉就把时间耗掉了。
实际上,我们并非主动浪费时间,而是无意识地做着对自身成长无益的事,在琐事中消磨时光,进而影响认知。
我记得在一次认知课堂上,老师说:投入时间的过程,就是认知积累的过程。所做之事会影响认知,而认知又会持续影响下一步的行为,行为产生的结果亦是积累因素形成的。
可以说,这些认知会持续影响我们做事的方向和选择。当意识到“选择大于努力”时,我们往往会忽视对事情本质的洞察,仅凭已有认知做选择,这常让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违背初衷的决定。
以运动为例,我们本希望通过运动获得健康。但当身体出现问题时,如何调整状态、健康对整体的影响有多大,都需要我们自己评估和体会。在实践中,这些感受不仅会影响当下行为,还会悄悄改变做事的方向。
再如学习,学习真正带给我们什么、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目标是什么,都值得认真思考。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改变并非源于目标驱动,而是被动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了认知诉求,进而影响具体行为和做事方式。
回到日常生活,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现在所做之事是否与人生目标相符,那些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当前的定位层级是否还适用于现在所做的事,能否清晰识别其中的差异,是否需要根据这些差异调整认知。
现实生活中,调整认知可能需要改变一些具体行为,而改变往往意味着有所取舍。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很少能从第三方视角审视当下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又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未来。
关于认知有个五W一H提问法,即why(为什么)、who(由谁做)、what(做什么)、where(何处做)、when(何时做)、how(如何做)。遇到问题时,不妨用这种方式问自己。
例如,为什么身体会不适?做什么能改变这种不适?何时去做这些事?若条件不允许,又该在何处做?具体该怎么做?
通过这样的提问,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许就会浮现。可以先去医院针对性检查,查看是否是旧病灶的原因,通过排除法,确定是否是不良习惯导致的不适。
明确原因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调整。审视近期行为习惯,找出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的因素,逐个排除后,针对性地调整。其实,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和盲目,这只会加重问题的影响,让人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