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自然萎凋低温成茶的这几年,认识了许多茶圈朋友,发现近两年坚守传统工艺的做茶师傅越来越多。不久前,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一位致力于打造生态茶园的的返乡创业者,由于是大学生返乡,对于制茶工艺还处在学习阶段,前两年主打政和工夫红茶,今年开始跟着一位老师傅学习制作白茶。
前几日,这位朋友带了今年试制的十几款白茶过来,喝过两款后便对这位师傅的工艺有了初步的认识,详聊之下也证实了我们的判断。
这十几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底子干净纯粹,香气纯净,滋味寡淡,略涩,坐杯后苦涩感难化。原来这十几款茶均是这位朋友自己生态茶园的原料,交给做茶师傅代加工,为了效率,这些茶的工艺周期都很短,虽然都是自然味道加日晒干燥,却没有做出生态茶应有的滋味。
最明显的是一款标注三月二十八号的牡丹王,滋味淡薄,回看那几天的天气会发现,那几天天气清朗阳光明媚,正是我们日晒【廿一】的日子,看茶做茶看天做茶,很明确,这位师傅没有做到看天做茶,导致这些茶萎凋时长不足,物质转化不到位。
下午,和这位朋友一起去找另一位师傅喝茶,同样是这十几款茶,开泡之前我们对这些茶未做任何介绍,然而两泡过后,这位师傅也下了评语:淡,水薄,偏涩。这位做茶的师傅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评审术语。简单的几个词却阐述了工艺的精髓,干太快了。
与上午的论断完全一致,看似都是自然萎凋,同样都是日晒干燥,干度也很好,外观色泽也完全没有问题,香气也比较自然,然而滋味却是淡而薄。都是政和白茶,品质差异却有着天壤之别。好在这些茶都还是只经日晒,未经历高温,后期仓储良好的话还是会有较好的转化。
越来越多的同路人,让茶路变得更加有趣,互相讨论共同进步下,生态茶园的纯净会有着更加有力的后发优势,祝愿这位朋友茶路越走越开阔。
学茶之路漫漫,自然萎凋低温成茶,仅仅只是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