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是第三章《沟通和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第4节“自我坦露的替代选择”。通过这节的阅读,我懂得了自我坦露并非是沟通的唯一、简便的方式。师生关系中,当我们遇到一旦自我坦露会暴露自己隐私或者伤害学生幼小心灵的两难状况,我们还可以优选替代自我坦露的方式。它们不是欺骗或逃避,而是基于教育目标和师生关系的慎重考量。比如:
1.充满力量的沉默。当学生情绪激动地倾诉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时,安静地倾听比急于给出个人经历或建议更能让他感到被尊重和接纳。当学生提出一个非常异想天开的问题时,保持沉默是鼓励他积极的思考的最佳选择,然后跟和学生约定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使他保持学习探究的动力,因为我们谁也不敢保证那些异想天开的问题最终不会变成现实。
2.“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应限于小事,且出发点必须是利他的。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某天全身上下花花绿绿的“混搭”“套装”,兴致匆匆跑过来问:“老师,你看我今天自己穿的衣服好看吗?”我肯定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好看,这样她一天的好心情就不会被破坏,况且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能够自主选择搭配衣服这种劳动意识本身就值得表扬,随后再想办法慢慢引导她穿着得体也不为迟。因为,我不能保证自己的审美能力足以控制这样的“混搭”在多年后不会成为“时尚潮流”的引领。
3.“圆滑”的模棱两可。对学生的提到的涉及个人价值观或未来不确定性的问题,我们可以不给出确切的、封闭的答案,保持回答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将思考的责任还给学生。比如小学高年级的女生想知道你对某位老师的评价,我们一是可以用把问题推回给他的方式,“圆滑”地问他:你觉得呢?或者给出一个中性的评价,使学生自己判断。但同时也要提醒他们随便评价老师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童言无忌。我们在与学生沟通时不仅要注意保护好自己,更要以一种高级、艺术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成长。
附:摘记
我选择暗示、模棱两可和善意的谎言,而非彻底的自我袒露。原因不难理解。这些策略提供了处理困境的方式,让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更容易做出选择。根据这样的想法,成功的说谎者、模棱两可者和暗示者,都可以被视为拥有某种特定的沟通能力。相反,在某些时刻,只有诚实才是真正的方式——即便这会带来痛苦——在这种情况下,逃避者就会被视为缺乏能力或者缺乏诚信来有效掌控情势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