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老远从江西跑过来福建参加培训最大的感受就是:
1、少就是多
不要总想着,必须在这规定的时间内,我要把我这所知道的,全都讲给你听,全给你。讲师可能觉得,我讲完了,你也都接收到了。可是实则不然,因为内容太干了,而且太多了。上一个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过了,到了下一页。而且举的教材的语篇为例子,都是她口头说的,那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年级,哪一篇课文,都很懵。
所以,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充分考虑学情,学生的已有知识,已有经验有多少。
这位一线教师准备了180页课件,这么多内容,2小时怎么讲的完。这也想点出来重点,那也想点出来重点。最后就导致讲的飞快,跟不跟不上。
我们得要精简内容,重点部分挑出来重点讲,其他非重点,带一下就可以。这样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要不然都是蜻蜓点水式,深入不了核心。抓出你最想表达的内容,最想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个点,延展深入分析。
2、讲课可以适当增加一点幽默,也不是说太多,稍微有一点就可以。
虽然讲师面对的是成年人在下面听,但是无论是谁在下面听课,一坐就是2h起步,时间有点长,所以得要有点幽默加入进来,吸引一下大家的注意力。
我现在很能理解学生的感受,此刻是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也坐不住了,时间太长了。如果老师讲课偏沉闷,对于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中等和基础偏弱的,他是融入不进来的,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再加上乏味地呈现课堂知识,学生直接不跟了。所以有时候学生不听,我们也能理解。
3、一个发现:教授做讲座注重宏观整体,一线教师更偏向细节
上午一场和下午第一场都是教授做讲座,教授一般偏理论化多,帮助我们从底层了解到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要怎么做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看的更深。
下午第二场是一位一线教师,自我介绍页面给出了很多title。我整体听下来,自我觉知是:方向不明确,一会这里,一会那里,结构有点散。就会导致你觉得你听了,好像知道点什么,但是又好像不是那么明确。后来结束我和另外一位老师讨论说这场讲座,她的感受和我一样。
这位一线教师在做讲座时,我听出来的更像是她在上课,直接分享她的上课思路,甚至好些地方直接是以现场上课的方式呈现出来。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这样就太细节化了,我觉得会有点本末倒置。有点偏向于课例展示,很多细节。而对于她的讲座名称里面给出的关键词,反而涉及的较少,也没有深入进去。也或许是我的水平没有达到,没看懂人家老师的理念。
我个人观点是:做讲座,给人提供的是看待事情的方法,底层逻辑,你自己以后也会知道怎么做。而课例展示的范围较小,虽然有些也能复用,但是比较局限。而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讲座中给我们提供的方法,运用到具体课例分析里面去,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