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领导说,培训是福利,要优先让教学骨干和骨干教师去出去充电,让那些不思进取者、意预躺平者享受不到这样的福利。这是前十几年前的优待了。彼一时,此一时,随着培训费的增加,现在的培训已是普惠性的福利,只有个别高端培训才会择人而已。但这几天听到的培训却让我体会到了培训的泛滥。
上上周连续参加了2个培训,由于在家门口,所以显得较为随意,但由于时间过长,中途又请假上了一天班。第珍上培训是样长提升培训班,名师工作室的经验分享,启发我们对校思考,我们如何办好自己的学校。后面的是网络培训,高大上,既有理论的解读,又有具体的案例展示,从顶层到基层学校,从学校到教师的落实,成功的经验让我耳目一新,科学教育真要照此落实,学生的科学素养、国民的科学意识,国家的科技水平会突飞猛进。可由于地方教育的特色、改革的定位、评价机制的不一致、人员的思维局限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科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上周一位老师的校本培训效果良好,激起了部分老师的学习热潮,吃饭时常见几位老师在一起窃窃私语,交流心得。某一天走过六年级教室,也看到一老师在尝试用新技术助力教学。学然后用,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培训是启发思维的过程,是调到已有知识进行思考的过程,而不是往脑袋里存储知识。如果仅仅是把培训的所得移植于自己身上,那是浮浅的、表层的培训,这样没有思考、加工的培训效益会大打折扣。
妹妹去重庆培训,今天也回到了学校。具说她是惟一的一名一线教师,其他都是学校教研工作负责人。一周的培训安排紧凑,内容多多,而她这个惟一也成了典型——进行培训交流,所以就听得格外认真,记录更加详实,不然汇报就会成了无根之花。其实这样的培训态度比比皆是,参训的态度一是取决于内容的设计,二则是你在此班中的角色。
堂弟也在外培训,时间也是一周,管理那是一个严,晚上也有培训任务,上课时在室外每人一个储物柜,与学习无关设备一律不准进教室,特别是手机。这样的培训管理可能会让学员手足无措,除非内容特别吸引人,不然会让人有“瘾”来时的急躁。细想,这样的培训真能让学员的精力百分百投入学习中吗?想到今天看到的一条新闻,说某地一学院规定学生无课也不能待在宿舍。想法都是正确的,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多了点什么吧!
往日同事今天也结束了三天的异地培训,辗转1000多公里,来去5天,有效培训时间也就3天,且都是听课。她的感受就一个字,累。去时10小时,在疲惫中走进了课堂,连续的听课将自己折腾地腰酸腿疼,几百人端坐一室,远眺学生周末的喧嚣,脑袋烦困,脖颈抗议。而回来只有一晚上的休息又要奔赴自己的岗位。问感触,累得不想动,更不会有思考的空间,这是在打仗,是在完成任务。
听着他们的诉苦,想到了这周的培训,那场景又会怎样呢?还如去年今日的吗?一年了,应该有具体措施了,再不会是讲理论、强调意义吧!既有期待,又有些许的担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