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老子写给统治者的书,一直强调要无为而治,那如果有为会怎么样呢?在第二十九章,老子也给出了答案。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译文:不要去为了统治天下而夺取天下,而应该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去夺取天下来统治它。天下是神圣之物,不可去强行改变它,强行改变它,必定会失败,强行控制它,必定会失去。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能够去除过度、奢侈和极端(狂妄自大)。
这章提出“三去”是重点:“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汉代河上公解释“甚”为贪淫声色,“奢”指贪求服饰饮食,“泰”指贪图宫室台榭。总的来说其实就是指日常生活、为人谋事等各个方面太过度、太极端了,违背了自然常态,因此一定要抛弃掉,恢复到自然清静的本来状态中。
除此之外,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给(国君或领导)分别从无为到有为,下面的百姓或者员工给出的不同的反应:
太上,不知有之;——最高等的领导,是都不知道有这个人。这就是无为而治,不战而胜。(道家的无为而治)
其次,亲而誉之;——第二等的领导,是大家都很亲近和赞美他(儒家的特点是家国同治,家族企业居多)
其次,畏之;——第三等的领导,大家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害怕。(法家——严明纪律)
其次,侮之。——第四等领导,大都都反抗,轻蔑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指领导者的诚信度不够,信念不足,或者没信仰等等,下面的员工就不会对他有信任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好的统治者悠然而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自然而然得到的,本来就是这样的。
总结:老子给统治者也是给领导者划分了四个层次。
第一等:“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这个领导,这才是最高明的领导,就是说不是你这个人在管理,而是自然之“道”在管理,是你的文化、思想在管理,所以员工不知道有你这个领导,只知道有你那些符合自然之道的思想;
第二等:“亲而誉之”,下面的员工都亲近你,并且赞美你,这只能算是第二等,因为你还不是无为而治,仍是有为而治;
第三等:“畏之”,所有的员工都怕你;
第四等:“侮之”,大家都侮辱你,都骂你,这样的领导是最不成功的。
写到这里,我回顾了一下,以前上班时碰到的领导还是第二等的居多,也有第三等,第一等好像也朦朦胧胧感受到,但也会有害怕的成份,看来这种高明的领导还是比较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