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魏俊晨的《学会“团队反思”,让“评价反思”成为习惯》,重点分享的是团队反思。
什么是团队反思?
数学课堂“社会化学习”过程中“团队反思”一般由任务反省、过程反省和行动调整三种方式构成。任务反省是对团队目标和任务进行反思;过程反省是对决策、方法、沟通等过程进行反思,是深层次的反思;行动调整是团队根据环境变化对目标、决策和计划进行的调整。
魏老师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课例,详细分析了团队反思。
先从现象与问题入手,呈现了大家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最后汇报看谁的方法多?
魏老师思考:表面上看很顺利,比较到位,实际上学生的思考更多地被老师安排或代替。
由此,魏老师提出团队反思的做法:教学中,教师在落实知识技能的同时,需要创设给学生交流和优化方法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找寻隐藏在背后的数学思考。“团队反思”的过程,学生有了评价反馈的机会,学习更具方向性和思考性。
接着魏老师从任务反省、过程反省和行动调整三个方面呈现了学生不同的思考及交流改进状态。进而得出策略与工具:“团队反思”旨在共同提高;“团队反思”需要增强互动;“团队反思”需要教师指导;“团队反思”需要群体激励。
二
《团队反思,在比较与融通中提高认识》是魏俊晨写的另一篇有关团队反思的文章。
魏老师说,在评价反思时,团队成员一般可以采用回顾、质疑、评估、辩论和适应等方法进行“团队反思”。
魏老师发现, 团队中的部分学生在评价环节,习惯性采用听从的态度,忽略自己的意愿。部分学生在策略重组时,更倾向于让他人做决定,不愿主动承担责任。
进而提出,“团队反思”环节,成员之间展开多维度的合作、讨论与质疑,相互启发、补充、完善,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对话与评价中积极表达、互相补充、及时反馈,生成超出预设的生成性知识,“生长”出自主学习的能力。
然后以“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一课为例,阐述如何借助团队反思,让学生在比较与通融中提高认识。
这两篇魏老师聊的都是团队反思的话题,读完以后我学到了什么?
1.老师写反思可以借鉴
我们老师写反思的时候,可以根据现象与问题,结合具体的课例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实践效果总结出比较有效的方法。
有了课例的支持,观点就有了烟火气,比较接地气。内容也丰富,丰满了许多。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有血有肉,可读性比较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平时就要做一个善于观察者,做一个有心人,认真观察孩子学习及交流的情况,及时收集孩子的一些学习资料,记下孩子的各种表现,结合一些理论的知识,有意识地进行思考。
而且不要满足于一个想法,有想法后,可以继续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不断否定自己,不断重建,对一个问题不断地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更有深度的,可读性更强的文章。
2.学生反思也可以借鉴
这篇文章也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反思。比如可以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运用“团队反思”的三种方式进行反思:任务反省、过程反省和行动调整。
有了指向性更强的一些方法的指导,孩子们就知道从哪边下手,怎么说、怎么写?有了老师给予的这些脚手架,做起来就更扎实。
3.反思可以写也可以说
反思能写出来那是最好的,写出来思路就更清晰,还可以跟更多人交流,如果方法不错有借鉴价值,也方便传播。
但写的难度相对较高。如果总是叫孩子们写反思,有些孩子可能会有抵触情绪。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孩子用说的,或者只是有意识地思考,难度就会降低一些,更有可实施性。








网友评论